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谢谢!

要结合历史书上的内容... 要结合历史书上的内容 展开
 我来答
手机用户30589
2014-10-15 · 超过5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陈志伟 215626 〔摘要〕武昌起义有其客观条件,甚至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 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主导原因,但立宪党人与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抛弃及寻找新代理人也是十分重要因素,袁世凯伺机夺权,未对武汉三镇真正进攻是起义成功的不可忽视因素。 〔 关键词〕武昌起义胜利 客观原因 革命党人响应 立宪党人 袁世凯夺权 帝国主义对华政策 新版中学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对武昌起义叙述得较为简练,特别是在较深层次分析中只涉及了其爆发原因,而对其之所以取胜原因未能叙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且出现了一些同学将较早发生原因与取得胜利原因混淆;也有一些教师与同学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但常常局限于从主观上分析(20世纪80至90年代教科书即是如此分析),对其客观原因强调不够。而事实上,武昌起义除了主观条件外,其客观条件也极为重要,甚至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本文主要对其客观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教师与学生有些微启迪。 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其取得胜利的主导客观因素。武昌起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散布在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响应,各地群众自发性起义也风起云涌激荡中华大地。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有力地巩固了湖北后方,并且派遣了军队赴武汉;陕西革命党人景梅九等起义,攻入山西,切断了北方清军南下之途及清政府与西北地区的联系。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29日,山西起义,11月3日上海起义,4日杭州、贵州起义,5日安徽起义,9日福州、广东起义。短短一个月内全国有13个省宣布起义或光复。同时,革命影响下的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走向高潮:江苏苏南部分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竖起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号,广东地区农民组成各路民军围攻官署衙门和豪绅住宅,四川农民反抗清军斗争发展至全省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响应共和的起义。应该说,革命在全国各地的积极策动响应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分散了清政府镇压革命的力量,使得处于风尖浪口的武汉有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政治军事环境。设若没有这些短期内风起云涌般的起义,清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全国军队,开赴武汉镇压起义军,以当时武汉三镇之新军起义力量,是根本无力取胜的。 立宪党人、旧官僚等人在武昌起义后采取的墙倒众人推的态度是起义胜利的重要条件。立宪派与部分旧官僚是主张实行立宪的,他们不想革命,也不希望革命的发生。但是,第一,在新政和立宪中有所转变并具有一定能量的他们,急切希望在全国政治上有发言权,在政府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第二,他们虽然不革命,但对满族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不满,就是说,他们也有反满情绪,虽然这种情绪远远不能与革命派相比。他们尤其不满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去世以后少壮亲贵把持政权的局面,他们不相信这些纨绔子弟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危机,走向富强。能够完成这样的艰难任务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政府中的当权者们不会意识到这些既没有枪也没有炮的立宪派人士能够对清王朝的生存造成威胁。所以,当清政府不肯立即开国会之时,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有限支持也就宣告终结了。立宪派离心倾向的加剧以及最后对清政府的绝望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立宪派加入革命阵营,使革命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立宪派人在地方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对民众的,也包括对相当多的地方官员。武昌首义后,北京人心浮动,清政府中一些官员即采取将家属走避天津租界的办法,甚至当时裕隆太后还有出走热河的准备,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也举棋不定乃至坐视清廷崩溃。立宪党人对此时局势发展虽有不同认识,但不久以后即基本上共同倾向于不保清廷:当时从武汉赶到苏州的张謇会同雷奋等,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要求清政府“宣定宪法,开国会”的奏折;赵凤昌则宣称:“文明大举,大势已成,计旦夕即定……,以保将来中国。”张謇则明确地对袁世凯说:“甲日满退,乙日拥公”。当其时,立宪派与旧官僚采取“和平夺权”与“政变夺权”的手法,先后取得了湖北、江苏、湖南、福建、贵州、广西等省的地方统治权。因此,从武昌起义到清廷宣布退位,不过几个月时间,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立宪派抛弃清政府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作者: 60.216.215.* 2005-12-4 21:59 回复此发言 -------------------------------------------------------------------------------- 2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转载 袁世凯利用起义伺机夺权,对武汉三镇进攻半真半假是起义胜利的主要客观原因。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曾派萌昌率北洋新军开赴武昌镇压革命,但北洋军大部分将领都是袁世凯心腹爪牙,根本不听从萌昌调度。在帝国主义者的策划下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凯,统率北洋军前往武汉三镇。袁世凯刚刚重新起用,北洋新军即展开猛烈进攻,且取得了不小胜利:11月2日攻克汉口,11月27日,又攻占汉阳,使得武汉形势严重告急,革命大有被扼杀危险。但袁早已抱定了“剿抚兼施”的政策,很快即与南方革命党人谋划和谈:在军事上,袁不立即攻占武昌,而是形成一时间南北对峙局面,一方面对革命党形成强大威慑,同时也给革命党人以回旋余地,另一方面以此要挟清政府;在政治上,10月29日,袁即派与黎元洪同乡的湖北道员刘承恩致书军政府,表示愿与革命军言和,11月2日,冯国璋攻占汉口,复命刘再次致书黎又云言和,11日,袁第三次让刘与海军正参领蔡廷干再往武昌表示商议和平。同时,袁又指使驻直隶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卢永祥等电奏所谓的政纲二十条,要求“速开国会、定宪法、特敕国事犯、组织责任内阁。”12月初,得知赵凤昌参与南方革命党人事务后,即派赵秉钧之幕僚洪述祖致私函赵,探听南方动静,谋求和谈。此后,又在南方筹备临时政府成立之际,与南方革命党人联络出一个共同倒清方案,并派唐绍仪赴南方谈判。由此,人们也可以理解:20世纪初,革命党人屡次起义且作了长期准备,均以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武昌起义事起仓猝,却能取得成功,难道只是由于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所导致的吗?或者当时军事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了吗?历史证明,袁世凯当年大军压境,于军事得手之后,一再谋和停战,要挟汪清廷与南方谈判,完全是为其个人政治目的,和与战只是其手中的政治筹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态度客观上使得武昌起义的胜利果实得以保存下去。 帝国主义分子迅速放弃清政府也是起义胜利的有利客观因素。长期以来,在人民革命斗争面前,外国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19世纪末,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光绪帝实行改革表示支持,戊戌政变后一度曾帮助康有为梁启超出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许正是认识到当时清政府力量不足以形成对广大人民真正的高压统治,故此希望清廷通过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增强有限力量,更好地充当其“以华制华”之工具。义和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更加衰弱,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其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的无能状态,而清朝统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国家机器——政府和军队已不能完全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也成千疮百孔之势,因此才出现了清廷对国家机器大大修补的行为――清末新政。但事与愿违,新政不仅没有能够将清廷的专政工具修好,反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武昌起义发生后,帝国主义对清廷已基本上完全失望:刚发生革命之时已有亲自出马的准备,在武汉江面集合了十余艘军舰,监视革命军活动,截留清政府海关收入;驻京各国使节连续举行会议,共同商讨对策;当时清政府摄政王载沣为急抒财政困难,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団请求财政援助,但遭到各国拒绝。可见当时帝国主义各国已完全放弃了清廷这一统治中国的工具。另外,从国际背景看,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十分尖锐,世界性的战争也处于一触即发的境地,当然也更不愿意在中国出现影响其主要战略目标的事件,对武昌起义采取的态度应是迅速实现稳定,可能维护其利益不出现巨大损失。既然清政府不能起作用,那么另外寻找新的实力派就是自然而然的举措了。于是,他们竭力帮助袁世凯取得了全国统治权,并积极为袁世凯策划南北和谈。就此,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飞走了,历史的车轮终于将其辗作历史的尘埃――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寿终正寝。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