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卷子谁做过,哪里的题? 100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 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 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 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 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 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8.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分) (《廉颇与蔺相如》)
(2)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5分) (《垓下之战》)
(3)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6分)
参考答案:
1. B 偷换概念,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
2. A 说法无中生有。
3. D 说法绝对,原文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4.B(起用)
5.C(都是转折连词。 A.才,副词 /竟然,副词 B.把,介词/因为,连词D.给,动词/跟,介词)
6.D
7.B(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8.(1)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所以”“去”“亲戚”,每错一个扣1分。共3分。 (2)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罢”“因”“释”,每错一个扣1分。共5分。 (3)善于作战的人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使上将军挫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的军队能赶到。“因”“趣”“蹶”,每错一个扣1分。共6分。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
②“来日苦无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年岁已高的感慨。
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等句,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
④“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⑤“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
2.①比喻: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表达人生失意坎坷,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感。
②想象(虚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表达随缘自适的思想。
③拟人: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则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之情。
三、
10、(1)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E.小说最后宴会厅里响起的一片掌声,既有对老画家精湛画艺的赞许,也有对县领导勤政为民的执政作风的褒扬。
(2)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还是县领导荒薪、魏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案:B是1分,C是3分,E是2分,A、D不得分。
(A.“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中“还是”理解错误。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以便给他一个惊喜。”错误,他们工作太忙,也认为做得还不够好。B项“深恶痛觉”文中无依据。)
(2)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赏析。
①明线为老画家高昌,三年前,他画了一幅“襁褓”图勉励县领导,并时刻关注家乡发展;三年后,家乡脱贫,他又画了一幅《一啸震千山》相赠。②暗线是新任县领导苦干实干,勤劳致富,最终带领全县人民摆脱了贫困。③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凸显了老画家以及领导干部的高贵品质,使小说情节平添波澜,主题更加丰富深刻。(每点2分,共6分)
(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①指画技艺高超。他的画作可以作为名贵的礼品相赠,他可以用画作鞭策和褒扬家乡的官员。②高风亮节,淡薄名利。了解自己家乡的巨变,愿意自费回家乡看看,请家乡的父母官吃饭要自己掏钱。③关心家乡建设。无论家乡贫穷,还是脱贫以后,高老都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的建设,包括救灾,助残等。(每条2分)
(4)(一)主人公是高昌。1,高昌的形象贯穿始终,是作者主要刻画的形象。2、高昌用自己的作品,见证了家乡的发展,脱贫,突出小说的主题。3、他身上体现得艺双馨的美好情怀,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二)主人公是荒薪、魏艾。1、他们立足本地实际,苦干巧干,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是作者歌颂的对象。2、标题是“虎啸震千山”,是对荒薪、魏艾从政业绩的暗示与褒扬。3、他们执政为民,不等不靠,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经济,承载着作者对为官者的期望。(观点2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A. 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 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 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 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 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 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8.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分) (《廉颇与蔺相如》)
(2)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5分) (《垓下之战》)
(3)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6分)
参考答案:
1. B 偷换概念,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
2. A 说法无中生有。
3. D 说法绝对,原文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4.B(起用)
5.C(都是转折连词。 A.才,副词 /竟然,副词 B.把,介词/因为,连词D.给,动词/跟,介词)
6.D
7.B(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8.(1)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所以”“去”“亲戚”,每错一个扣1分。共3分。 (2)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罢”“因”“释”,每错一个扣1分。共5分。 (3)善于作战的人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使上将军挫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的军队能赶到。“因”“趣”“蹶”,每错一个扣1分。共6分。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
②“来日苦无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年岁已高的感慨。
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等句,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
④“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⑤“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
2.①比喻: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表达人生失意坎坷,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感。
②想象(虚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表达随缘自适的思想。
③拟人: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则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之情。
三、
10、(1)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E.小说最后宴会厅里响起的一片掌声,既有对老画家精湛画艺的赞许,也有对县领导勤政为民的执政作风的褒扬。
(2)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还是县领导荒薪、魏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案:B是1分,C是3分,E是2分,A、D不得分。
(A.“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中“还是”理解错误。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以便给他一个惊喜。”错误,他们工作太忙,也认为做得还不够好。B项“深恶痛觉”文中无依据。)
(2)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赏析。
①明线为老画家高昌,三年前,他画了一幅“襁褓”图勉励县领导,并时刻关注家乡发展;三年后,家乡脱贫,他又画了一幅《一啸震千山》相赠。②暗线是新任县领导苦干实干,勤劳致富,最终带领全县人民摆脱了贫困。③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凸显了老画家以及领导干部的高贵品质,使小说情节平添波澜,主题更加丰富深刻。(每点2分,共6分)
(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①指画技艺高超。他的画作可以作为名贵的礼品相赠,他可以用画作鞭策和褒扬家乡的官员。②高风亮节,淡薄名利。了解自己家乡的巨变,愿意自费回家乡看看,请家乡的父母官吃饭要自己掏钱。③关心家乡建设。无论家乡贫穷,还是脱贫以后,高老都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的建设,包括救灾,助残等。(每条2分)
(4)(一)主人公是高昌。1,高昌的形象贯穿始终,是作者主要刻画的形象。2、高昌用自己的作品,见证了家乡的发展,脱贫,突出小说的主题。3、他身上体现得艺双馨的美好情怀,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二)主人公是荒薪、魏艾。1、他们立足本地实际,苦干巧干,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是作者歌颂的对象。2、标题是“虎啸震千山”,是对荒薪、魏艾从政业绩的暗示与褒扬。3、他们执政为民,不等不靠,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经济,承载着作者对为官者的期望。(观点2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