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的历史沿革
秦置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区)。
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内有宣城县而为郡名。不久废。 咸宁六年(280)三月,三国时期吴国未代皇帝孙皓(242~283年))降晋,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咸宁六年四月,司马炎改年号为太康,为了削减吴国旧势力的影响,缩小了原以吴国都城建邺(今南京市)为中心的丹阳郡范围,在其南部地区复置宣城郡(注:《沈志》太康元年,《晋书·地理下》作太康二年),隶属扬州。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区),领11个县,全为吴丹阳郡旧县。
咸和四年(329年),改属豫州。
义熙九年(413),仍属扬州。原治宛陵,兴宁初(约363年),改治芜湖(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不久,还宛陵。兴宁二年,治赭圻(今安徽繁昌县芦南乡东南5公里的赭圻山中,遗址位于群山合抱的带状冲地,现存被山洪冲断的夯土城墙高4.5米,宽7米.初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年),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筑),后因火灾改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城)。 开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陈,统一中国。改南豫州为宣州,废宣城郡,治宣城(宛陵故城)。大业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宣城郡。
大业十三年(617),杜伏威 (598~624) (注: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历阳(今和县历阳镇)称总管,控制江南地区。 1949年5月设宣城专区,属皖南行署区。宣城专署驻宣城,辖宣城市及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等5县。
1950年撤销宣城市,原芜当专区所属当涂、南陵2县划入宣城专区。辖7县。
1952年1月撤销宣城专区,将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当涂、南陵6县划归芜湖专区;宁国县划归徽州专区。
1970年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地区驻芜湖市,辖芜湖市及芜湖(驻鲁港)、当涂、郎溪、广德、宣城、泾县、南陵、繁昌等8县。
1973年芜湖市改由省直辖。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的芜湖县划归芜湖市;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
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的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繁昌县、青阳县、南陵县划归芜湖市。
1997年,面积12340平方千米,人口271.2万,行署驻宣州市。辖宣州、宁国2市和郎溪、广德、泾县、旌德、绩溪5县。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⑴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宣州区。⑵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⑶宣城市辖原宣城地区的广德县、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和新设立的宣州区。原宣城地区的宁国市由安徽省直辖。
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宣城市总人口2659639人;宣州区822707人,郎溪县316592人,广德县485757人,泾县333586人,绩溪县177091人,旌德县142064人,宁国市381842人。
经过2001-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67镇、103乡、6个街道)调整为115个乡镇、街道,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