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用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作文素材进行写作指导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4-14
展开全部
一、注意审题
小作文的审题(即审读材料)很重要,决定着文章的成败.因为一个小作文的材料中,往往隐含了若干个写作要求,如不细心审读,抓不到这些隐含的要求,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二、注意语言的简洁
这一点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小作文字数一般是100┄300字,受篇幅限制,语言要求简洁明了.其二,如果是写应用文,则语言也一定要简洁,因为语言简洁是应用文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三、力求结构完整
小作文是片断性作文,而非篇章.虽如此,但不能一味忽略结构的完整性.一篇小作文如果能够做到结构完整,则效果会更好。
四、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受文体的制约,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为主.小作文也应注意这一点.如江西省2002年中考语文小作文题为二选一,(1)通过某一情景或场面,描写你最喜欢的色彩.(2)就你最喜欢的色彩,发表议论.无论选哪一题,或描写、或议论,总得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如果能兼用其他表达方式,如兼用议论和抒情,表达自己对某种色彩的某中看法和喜爱之情,则能使短文大为增色.
最爱hj19700410
2017-10-0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最爱hj19700410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6210 获赞数:100964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现代社会信息快速传递,各种各样的声图效果挤占了传统阅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加之现在的学生缺失生活体验,写起作文来就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其实,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包罗万象,语言文白兼有,风格异彩纷呈,这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相信学生的写作必会取得大的进步。
一、积累和运用新词、好句,进行成段的练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别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把遇到的好词、寓意深刻的成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初一时可以让学生选一部分词做连词成段的练习,学生很喜欢这样的练习,因为主题不固定,完成起来很灵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初二时要求更具体,可以有字数的限制,到了初三则要求语言更优美,更凝练。经过这样的练习后,学生不但理解了生词,还会灵活运用了,写作积累的词汇也更丰富了。为了不让学生感到倦怠,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总结,并提更高的要求,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语言水平进步就会很明显。
二、依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特色,进行写作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一篇课文既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构段成篇等。朱自清的《春》、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可以学习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巧用修辞,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学习《金色花》一课,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表达的方法,还可仿照“假如我变成了……”这种结构进行想象、扩写和续写。《看云识天气》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练笔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学习这些说明的方法。学习《羚羊木雕》可结合文本对各个角色人物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巧设“冲突”,把语言还原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中加以模拟和演习,使笔下人物通过“对话”在冲突中凸显性格。可见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自然有别。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名篇的魅力,练笔有的放矢,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提高。
三、紧扣单元主题,确定话题,进行练笔。
我们的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编选了风格迥异的文章,有关于人生的思考,生命价值的探索,理想的讴歌和追寻,也有对江河日月、春风夏雨的的描绘和赞叹,对人间真情的感悟等等,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整体考虑单元教学的重点,特别是与读同步的写。《故乡》就让学生运用对比写自己的故乡;《孤独之旅》就让学生学习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我的叔叔于勒》就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续写故事;《心声》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悟。这样就会避免写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系统性,避免课堂读写与单元作文训练脱节,使得写的效果大大的提高。
四、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设计读写结合点。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研讨与练习”安排的练习题: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3、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然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在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次。因此,教学时若能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设计读写结合点,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还可锻炼学生写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五、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信念以及与课文材料相类似的生活事例,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增加写作素材。如:学了《春》一文后,要知道“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方式捍卫‘民族尊严’”的故事,体现了朱自清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学了《风筝》后,要知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以笔为枪,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对同样的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诗句所说的“横看成林侧成峰”的道理。比如从《伤仲永》中的方仲永的例子可以证明后天学习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教育者的鼠目寸光,还可以得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再如学了《愚公移山》后,学生可以用愚公的壮举来赞颂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也可批判愚公的盲目和不切实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好课本,引导好学生巧妙的运用好文本,内化为写作的素材,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