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当代,科学家不比明星受欢迎?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奶奶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中国艺人黄晓明和AB大婚,凑在了同一个时候,结果,科学家荣誉的光芒被明星婚礼的光芒掩盖了。这在中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后就有不少人叹息了:一生的努力敌不过一次作秀。那场婚礼据说耗费2亿,出动娱乐圈半壁。
想起两年前就有人发问:为什么在当代,科学家不比明星受欢迎?
一方面,相比起发达国家,中国人崇尚科学的氛围弱爆了,科技强国喊了很久,却只终究是喊。科技强国的最大成果,可能就是少得可怜的科学家,获得惊动世界的荣誉。
为什么中国不崇尚科学?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有关吗?跟闭关锁国太久有关吗?跟经济水平发展有关吗?跟教育模式和理念有关吗?
崇尚科学,是怎样一种概念?我不知如何回答。
如果我问,追星是怎样一种体验,大概就容易回答多了。
在我们身边,日出日落、四季更替都有科学,电灯电视、智能手机都是科技产品,我们早已将这些东西习以为常,没有感觉。(不过说到手机,可能果粉们使用手机时会追忆一下乔布斯这位科技领域的先锋)。某位科学家研究出了治疗XX病的方法,但这XX病毕竟是少部分人的病,跟大众没有普遍关联,我们也没有感觉。载人飞船、核潜艇,说实话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多大关系呢?至少短期内没有非常大的直接关系,至少没有电灯照亮黑夜那种作用。
科学离我们太近,又离我们太远。我们不认识科学家,我们只认识一些科技产品。这似乎给不崇尚科学的国人一个正当的理由。
相比之下,明星,三天两头就抛头露脸,他们唱歌,他们表演,他们炒作,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迎合人们的八卦心理。人们只知道明星为了发光有多么努力,却从不知道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多么艰辛。
追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学习科学是一个费劲费脑的过程。
国人懒于学习,懒于动脑。
那我们怎么样才可以崇尚科学多一点呢?
政府的科普活动总是那么无聊,学校的科普活动太少太粗。分数至上,一直占领中国的教育思维。什么时候教育工作才有知识至上、素质至上、品德至上?
至少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多看书。
现在我阅读的习惯是——一本文学书、一本科学书交替着读。让自己保持感性和想象力,又保持理性和思考力。
2024-12-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