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老师们该如何去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形成高效、持久的课堂教学效益,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所谓高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最大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最大收获,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最大效益。高效教学不一定是教师认真负责程度的具体体现,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作为美术教研员回顾和观察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以来的种种情景,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我认为,美术教学的高效应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学生个性角度出发,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结构应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融会,美术教育之所以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是因为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由于美术所具有的形象、情感与审美等特征,它更多从个性的角度来关心身边的“小事”
,反映我们生活周围构成的种种现象、形式。
概括起来,美术学科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运用美术形式有效地传承文化;2.
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全;5.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从教育的门类上来看,其呈现价值体现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普通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语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从学科的本位价值取向来看,一是美术技法论——强调技法与社会职业目标(如画家的)相关性;二是学科中心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理发主要思想的传统性。从教学科目来看,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即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把视觉艺术的有关内容加以选择、组织和排列,使之能有效地适合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程度,形成同艺术的某一门类相对应的学科。美术学科的性质和体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互补性和综合性,说明了美术在人文精神的整体情景下,侧重于研究和探讨人类的情感表现、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现象,提升着我们情感活动的个性、智慧与技术的品质意识。在它的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人的情感、开发着我们视觉思维的创造潜能、关注人的和谐快乐。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决定了它的先进方式是在客观基础上强调主观的陈述性——着重于表现性的过程、评价性的感受。虽然它的理论命题不能与社会现实向背,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现实的印证。过去,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么把美术课当做一个“搭头”
,忽视它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么把美术课看得过分学科化,过分地强调其学习的规律性、技巧性和完整性。由于对美术本体文化价值和学生学习需要的认识偏颇,造成了教学缺乏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诚然,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里,了解、认识并进行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通过和谐的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该方式和行为应该是丰富、愉悦和轻松的,其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对美术教育弃之不用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生产形态”
,都是不当的。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说到美术的价值意义时认为的: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例证一。想必大家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公开课的课堂上,小学生们被要求身正形定,不要“乱说乱动”,“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的喊声在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上振动着。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图画纸发给学生——每一张作业纸上都预先由老师画好了完全一样的图形,然后,在老师统一的规定和指导下,学生们画着同样的东西。一节课下来,统一变成了同一。在此时,且不说谁能有点“创新”的愿望,即使有,也是自讨没趣……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教学才有了保证,教育才能够达到目标。我曾问过许多老师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他们的回答大都是:“这才符合要求”
。我们不讨论上述情景对不对的问题,只是此情此景让人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一种伤害——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个性培养呢?我们对教学问题用一种“过来人”的标准和模式去规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
作为美术教研员回顾和观察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以来的种种情景,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我认为,美术教学的高效应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学生个性角度出发,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结构应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融会,美术教育之所以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是因为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由于美术所具有的形象、情感与审美等特征,它更多从个性的角度来关心身边的“小事”
,反映我们生活周围构成的种种现象、形式。
概括起来,美术学科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运用美术形式有效地传承文化;2.
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全;5.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从教育的门类上来看,其呈现价值体现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普通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语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从学科的本位价值取向来看,一是美术技法论——强调技法与社会职业目标(如画家的)相关性;二是学科中心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理发主要思想的传统性。从教学科目来看,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即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把视觉艺术的有关内容加以选择、组织和排列,使之能有效地适合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程度,形成同艺术的某一门类相对应的学科。美术学科的性质和体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互补性和综合性,说明了美术在人文精神的整体情景下,侧重于研究和探讨人类的情感表现、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现象,提升着我们情感活动的个性、智慧与技术的品质意识。在它的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人的情感、开发着我们视觉思维的创造潜能、关注人的和谐快乐。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决定了它的先进方式是在客观基础上强调主观的陈述性——着重于表现性的过程、评价性的感受。虽然它的理论命题不能与社会现实向背,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现实的印证。过去,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么把美术课当做一个“搭头”
,忽视它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么把美术课看得过分学科化,过分地强调其学习的规律性、技巧性和完整性。由于对美术本体文化价值和学生学习需要的认识偏颇,造成了教学缺乏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诚然,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里,了解、认识并进行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通过和谐的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该方式和行为应该是丰富、愉悦和轻松的,其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对美术教育弃之不用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生产形态”
,都是不当的。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说到美术的价值意义时认为的: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例证一。想必大家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公开课的课堂上,小学生们被要求身正形定,不要“乱说乱动”,“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的喊声在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上振动着。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图画纸发给学生——每一张作业纸上都预先由老师画好了完全一样的图形,然后,在老师统一的规定和指导下,学生们画着同样的东西。一节课下来,统一变成了同一。在此时,且不说谁能有点“创新”的愿望,即使有,也是自讨没趣……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教学才有了保证,教育才能够达到目标。我曾问过许多老师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他们的回答大都是:“这才符合要求”
。我们不讨论上述情景对不对的问题,只是此情此景让人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一种伤害——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个性培养呢?我们对教学问题用一种“过来人”的标准和模式去规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