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怎么死的?
1882年到1916年,时间仅仅跨度了34个春夏秋冬,却是蔡锷的一生的长度。如此一位流芳百世的将领,为什么会英年早逝,蔡锷怎么死的呢,实在是为世人所不解。历史上说他是病死,那么蔡锷如此年纪轻轻是得了什么大病,竟然就这样死了。
可以查究的最为合理的一个说法是蔡锷一直就有肺结核这样的顽疾,而他的身份不得不经常多地辗转,奔波劳苦。再一次为反袁世凯称帝的战斗中不得不从北京这样一个天干物燥的地域辗转到云南又一个气候湿润的地域,如此气候的差异变化,再加上一路上的奔波辛苦,蔡锷终于病倒了。后来因为护国战争的全面展开,蔡锷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来好好调理身体,最终致使细菌感染到他的咽喉,甚至有媒体和野史称之为蔡锷得了喉癌,虽然官方并没有这样说法,不过蔡锷此时确实已经病重。后来到了上海,继而辗转日本,但都已经无法治愈,最终在11月8日,医治无效,病逝,年仅34岁。
蔡锷将军有多厉害呢?首先就来看看各位历史大人物对他的评价,梁启超曾说他是为国争人格;康有为则是说他:“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而杨度更是为其写联,称其死后为鬼神,万里河山皆为他哭泣;小凤仙的一首流传甚广的对联,将他比作周郎与李靖;而孙中山,更是赞其: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这些重重的评价,可见蔡锷在历史上的供给与地位,我国十大元帅中的伟大将领朱德甚至还一度在其手下作战多时。
看过了评价,再来看看蔡锷所作出的具体的历史功绩,一直以来,蔡锷与孙文都始终是被拿来作比较的两者,虽然孙文的名声更甚一筹,但也有不少认为孙文皆虚功,蔡锷才是真绩,还有人称是蔡锷将中华民国拯救与水火之间,却被孙文带向了终结。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蔡锷功绩的肯定。他推翻清廷与袁世凯,反对一切封建帝制,一生都在为民主共和作斗争。
一是组织讨袁护国军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一是和名妓小凤仙亦正史亦野史的轶闻故事。前者属于大义,后者属于小节,生动了蔡锷的历史形象。至于蔡锷为什么起兵反对袁世凯,大多数中国人则语焉不详,最多就是信誓旦旦、鹦鹉学舌地将蔡锷的起事归结为反对袁世凯搞封建复辟,重新称帝。而这,也是蔡锷英年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实在不该被混淆和忘记在浩瀚的历史烟雾里。
蔡锷亦师亦友的梁启超曾经多次在公开讲演、撰文里讲述蔡锷起兵反袁的动机。
在蔡锷的追悼会上,梁启超告诉大家蔡锷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他说“护国军总司令蔡将军誓师之言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我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我国数万万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凯蹂躏而无复余”。
1922年12月25日,梁启超在南京学界演讲《护国之役回顾谈》,又一次忆起蔡锷当年的话:“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民国报人陶菊隐在他的《政海轶闻》“蔡锷”一则里有蔡锷致辞:“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蔡锷的遗嘱中也有“以争国民人格”语。
可见,蔡锷起兵反袁的真实原因就是:“为国民争人格”。在帝制被推翻之后,蔡锷所做的,就是为了不让中国人的人格继续沉沦在封建的桎梏里,因而付出了他的生命。
蔡锷起兵后,袁世凯曾经向莫理循询问蔡锷是否有野心,会不会统治中国的问题,对此,莫里循轻蔑地斥之为‘愚蠢的问题’而未加理睬”。可见当时蔡锷反袁的单纯和光明磊落,比起后来那些怪羊头卖狗肉的革命党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这,也许就是蔡锷之死成为秘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