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朋友圈的范围设为仅三天可见?
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了,有时候打开一个朋友的朋友圈,看见的只有一条朋友圈,甚至一条朋友圈都没有,只有一个对方设置仅三天可见的字样。朋友圈的开放,当初也许只是为了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或者是记录生活中一部分的趣事,但似乎阳光太大,许多人选择了关闭朋友圈。而同时也有许多设置了朋友圈得权限,三天可见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限制别人查看自己朋友圈的访问范围呢?(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全部可见都属于设置访问范围))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最大的一个原因或许是那些设置朋友圈不是全部可见的人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自己难以承受的变故,比如结束一段亲密关系,失业或是经历了自然灾害,直面犯罪现场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事件的刺激,他们会更想要忘记或是隐藏过去,自然也就不会再让他们的好友看到自己全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了。至于限制三天或是半年可见,我想这应该取决于这些带给他们生活重大变化的事件的发生时间,近期发生的就会设置三天可见,稍微远一些的就会设置半年可见。
再进一步讲,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有些朋友习惯于在人际关系当中报喜不报忧,这些在社会心理学上都是属于安全感的需要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维护。如果只是出于此原因而对部分人设置是可以理解的,若是对所有人都做此设置则说明心理长期处于防御状态或是抗拒状态,这样的人对于外界任何看法和评价都是敏感且容易产生敌意的。时刻启动着自我保护的机制,生活中也从不让别人轻易了解自己接近自己。
第一、不想被陌生人或者现在的某些人看到过去的状态!微信好友里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加一些不太熟悉的人,比如工作需要等等,当然有的因为公私分明也会有单独的工作号,对于那些陌生人来说,自己之前的太多的生活状态、心情感悟等等,有些是消极的,有些是伤感的,有些是……无论是怎样的,都不想让那些不熟悉的人看到,因为现在的人有时候很闲,总爱八卦别人的事!再有就是熟悉的陌生人,以前很熟悉有可能还是恋人,之前的回忆不舍的删除,也不舍的删除这个人,但又不想让他看到自己还念旧的没出息,所以就隐藏以前的某些回忆……
第二、就是自己决定要以新的面貌新的朋友圈去展示给现在的好友列表里的人!以前的某些东西对于现在的好友来说算是隐私了吧,而且有很多人根据朋友圈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等,但是有些情绪是暂时的,只代表某个时间段遇到某些人或某些事才发出那样的朋友圈,但是现在心智成熟了,所以不想被以前的种种让人误解!
第三、出于对新功能的好奇心!出了新功能不用一下对得起微信的程序员们吗?而且还能测出谁关心关注自己,如果有些人之前看过以前的朋友圈,而现在却只能看到三天的了,会不会发信息问问你的近况聊聊天呢?你会知道,哦!原来还有这么一个人关注着我呢!
反对者的主要观点如下:(1)陌生好友都可以看到十条动态,而我作为你的好友,只能看到你三天的内容,你三天发不了十条吧,那我加你这个好友作甚呢(2)能发朋友圈的一定不是什么隐私。朋友圈三天可见,会让真正关心你的伤心,而那些不在乎你的人,是不会点开你朋友圈的,这个功能阻断了别人了解你的途径。(3)感觉交了一群假朋友,随时提防着自己。
当然,也有数据师分析,微信推出这一功能,主要是为了让一些人,能在社交软件上把私事和公事分开,许多人关闭朋友圈也只是为了“尝鲜”,没必要过度解读。早在一年前,我就把自己绝大部分的朋友圈照片都设置了仅自己可见,一方面是因为,新加的人里陌生客户和工作同事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再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我。所以,当微信更新了这个设置,我第一时间就用,不仅用了,还有种“原来大家也有这个需求”的感觉。
当层出不穷的美食旅游照片让越来越多人审美疲劳,当微商广告产品信息冲击每个人的时间线,我身边的很多人也同样把社交展示的重心移出了朋友圈。我已经很久不翻阅新添加的人的朋友圈来了解他了,因为往往一打开都是工作内容,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几个月才发一条。人和人的交往再一次回归到它的本真姿态——你只能亲自和他接触,才能得知有关他的消息,你不跟他聊,你就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社交平台私密化的趋势,个人以为最大的原因,是平台的社交生态本身,在不断趋近于真实的世界。微信再也不是亲密好友的专属,它正被无数更浅层的社会关系所劫持。今天拜访一个客户,就要加几个人,明天去一家店吃饭抽奖,又要扫个公众号,微信几乎承载了我们所有社交甚至生活活动的重量,原先建立起来的的亲密感和私密功能,也在快速消退中。
但亲密社交的需求,比其他社交更要根深蒂固。微信被侵占了,人们就会开辟出另一个私密场所。于是很多人区分了工作号和生活号,很多人用起了匿名社交软件,很多人转战INS和小密圈,开辟一个全新的空间,在那里,不用忍受繁杂的噪音,不用扮演勤奋的员工,不用上传让人羡慕的照片,每个人只需要做自己就可以。
刷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做公众号的前途就堪忧了。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说最近几乎所有公众号的二次传播率都在下降,分析原因,最主要可能还是,人们越来越不看朋友圈了,或者说,在未来的一两年里,朋友圈有可能会面临人人网一样的处境,被年轻人逐渐抛弃。所以,目前新的公众号增粉都很慢,而老的公众号,新粉流动率也很低,只有一些原先粉丝基础还不错的号能保持。
朋友圈没朋友了,有的只是微商,和工作关系,下一个朋友圈在哪里?没有人能确定。但有一点能确定的是,下一个全民级的社交平台,一定会更符合人们的社交心理,更善于划分各种交际距离,更能灵活地实现人们自我展现的需求。我觉得“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并不是封闭和冷漠,只能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成长经历,有的人愿意拿出来分享,而有的人只想自己慢慢回味。微信朋友圈只是了解一个人成长经历的快速渠道,但并不代表这个人的全部。所以如果真的想了解一个人,还是要走进他的生活里。
你经常发朋友圈吗?你愿意向人们展示你生活的全部吗?
这是一股传统文化复古风。
产品的逻辑来看,朋友圈作为一个增强社交纽带的应用,本质还是多一种维度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现在,随着人们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工作、生活及多种复杂人际关系给人们也或多或少的带来了社交压力,微信这样做,是在保护用户发朋友圈的欲望,可以更好的促进这种人际关系的表达。用户有新奇的内容就发,也不会太担心被人“挖坟”,自己也可以通过相册来进入历史的朋友圈,像擦拭老照片一样的回顾这些内容。
从用户的逻辑来看,确实有人在社交过程中产生了压力,甚至是恐惧。尤其是对新加的好友或者不熟悉的好友,全面、单方向的暴露确实不符合一个良性的社交环境,隐私、骚扰、不友好的沟通都是可能产生的问题。当用户确实需要的时候,可以去设置里面打开这个开关。即便这种开关设置往往很少有人去理会,不过任然有2亿人选择了打开。当然有些人会不理解,会抱怨,为什么我看你的朋友圈只有三天可见?因为社交是相互,我不希望别人看到,你又何尝考虑过我呢?
至于为什么是三天,说实话我觉得大概率是拍脑袋的,因为三天是我们生活中感觉起来最频繁最不痛不痒的一个数。如果用数据反应的话,可以通过以下数据估算:朋友圈互动生命周期(从发布到没人浏览点赞评论的时间间隔,数据分布出来取绝大部分的时间),朋友圈发布时间间隔(平均两条朋友圈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当然具体怎么处理数据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了。
你的朋友圈有设置仅三天可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