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词的来源掌故?
古稀.孩提.铜臭.泰山.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安乐窝.一言堂.刘海儿.乔迁.问津.推敲.点睛.断肠.下榻.盅惑.斗胆.端倪.狼籍.雷同.墨守.杜撰.拍马.屠龙....
古稀.孩提.铜臭.泰山.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安乐窝.一言堂.刘海儿.乔迁.问津.推敲.点睛.断肠.下榻.盅惑.斗胆.端倪.狼籍.雷同.墨守.杜撰.拍马.屠龙.斧正.削正.抱佛脚.敲竹杠.莫须有.破天荒.
它们的来源掌故? 展开
它们的来源掌故?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古稀:
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自杜甫诗《曲江二首》:“人生七十古来稀。”
2.孩提: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3.铜臭:
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500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4.泰山:
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关。
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醮绿嫠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做“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做“泰水”的。
由此可见,“泰山”称谓的出现是来自亲属关系中政治利益的关联。
5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10、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6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7 原指东路上的主人,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 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9 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 出处 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要设法制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
10、“刘海儿”亦作“刘海儿发”。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 (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 (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著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
11 乔迁——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从深谷中迁到高树上。后以“乔迁”比喻地位升高,也用于贺人搬往新居: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今日你家乔迁之喜,理当祝贺。
12 问津——①询问渡口;问路: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②寻访探求:后遂无问津者|寻师讲道,结友问津。
③探询情况:不敢问�津|无人问津。
13 推敲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载:唐人贾岛做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起初“敲”字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就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后以“推敲”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14 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5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16 下榻——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后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17 蛊惑——毒害;迷惑:~人心。也作鼓惑。
18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做谦辞)
19 端倪——①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略有~ㄧ莫测~ㄧ~渐显。
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千变万化,不可~。
20 狼藉——狼藉(-jí) : 也作“狼籍”。①纵横散乱:杯盘狼藉|狼藉家书卧满床。
②比喻破败、糟糕:声名狼藉。
21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
22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23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这个故事写的是真人真事,不是~的。
24 拍马——.比喻谄媚奉承。
25 屠龙——①《庄子·列御寇》:“朱�b045�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因以指高超的技艺或高超而无用的技艺。
②比喻跟强敌作英勇斗争:椰林匕首敢屠龙。
26 斧正——〈书〉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27 削正——.请人指正诗文的敬词。
28 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29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
30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岳飞被冤杀的罪名。
31 破天荒 ——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自杜甫诗《曲江二首》:“人生七十古来稀。”
2.孩提: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3.铜臭:
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500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4.泰山:
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关。
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醮绿嫠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做“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做“泰水”的。
由此可见,“泰山”称谓的出现是来自亲属关系中政治利益的关联。
5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10、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6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7 原指东路上的主人,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 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9 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 出处 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要设法制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
10、“刘海儿”亦作“刘海儿发”。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 (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 (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著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
11 乔迁——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从深谷中迁到高树上。后以“乔迁”比喻地位升高,也用于贺人搬往新居: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今日你家乔迁之喜,理当祝贺。
12 问津——①询问渡口;问路: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②寻访探求:后遂无问津者|寻师讲道,结友问津。
③探询情况:不敢问�津|无人问津。
13 推敲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载:唐人贾岛做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起初“敲”字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就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后以“推敲”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14 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5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16 下榻——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后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17 蛊惑——毒害;迷惑:~人心。也作鼓惑。
18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做谦辞)
19 端倪——①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略有~ㄧ莫测~ㄧ~渐显。
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千变万化,不可~。
20 狼藉——狼藉(-jí) : 也作“狼籍”。①纵横散乱:杯盘狼藉|狼藉家书卧满床。
②比喻破败、糟糕:声名狼藉。
21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
22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23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这个故事写的是真人真事,不是~的。
24 拍马——.比喻谄媚奉承。
25 屠龙——①《庄子·列御寇》:“朱�b045�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因以指高超的技艺或高超而无用的技艺。
②比喻跟强敌作英勇斗争:椰林匕首敢屠龙。
26 斧正——〈书〉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27 削正——.请人指正诗文的敬词。
28 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29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
30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岳飞被冤杀的罪名。
31 破天荒 ——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2025-08-14 广告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尚尧律师提供
展开全部
古稀.出自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孩提.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岐 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铜臭.出自《后汉书·崔寔传》:“ 烈 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 烈 於是声誉衰减。久之不自安,从容问其子 钧 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 钧 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烈 曰:‘何为然也?’ 钧 曰:‘论者嫌其铜臭。’”
泰山.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禅 泰山 , 张说 为封禅使。 说 女婿 郑镒 ,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镒 因 说 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镒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镒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祀礼仪中,用羊代替人承担罪过。喻代人受过的人
一字师.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切磋》载 李相 读《春秋》, 叔孙婼 之“婼”应读“敕略切”, 李 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三不知.《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称事事不知为“三不知”。
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因郑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
安乐窝.宋 邵雍 自号 安乐先生 ,隐居 苏门山 ,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 洛阳 天津桥 南仍用此名。
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匾额,上写“一言堂”三字,表示不二价。
刘海儿.刘海蟾,亦称“ 刘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远 ,以号行。道教全真道祖师。其额前垂发,俗因称此发型为“刘海”。
乔迁.出自《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问津.《论语·微子》:“ 长沮 、 桀溺 耦而耕, 孔子 过之,使 子路 问津焉。”
推敲.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 ]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 岛 似不见。时 韩吏部 愈 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 岛 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 岛 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 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 韩 立马良久思之,谓 岛 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点睛.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 始皇 元年, 骞霄国 献刻玉善画工名 裔 …又画为龙凤,骞翥若飞。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
断肠.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桓公 入 蜀 ,至 三峡 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令黜其人。”
下榻.后汉 陈蕃 为 乐安 太守。郡人 周璆 ,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 蕃 为 豫章 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穉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后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实在太多了,请点下边这个地址搜索,再点“词语解释”查看来源
孩提.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岐 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铜臭.出自《后汉书·崔寔传》:“ 烈 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 烈 於是声誉衰减。久之不自安,从容问其子 钧 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 钧 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烈 曰:‘何为然也?’ 钧 曰:‘论者嫌其铜臭。’”
泰山.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禅 泰山 , 张说 为封禅使。 说 女婿 郑镒 ,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镒 因 说 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镒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镒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祀礼仪中,用羊代替人承担罪过。喻代人受过的人
一字师.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切磋》载 李相 读《春秋》, 叔孙婼 之“婼”应读“敕略切”, 李 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三不知.《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称事事不知为“三不知”。
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因郑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
安乐窝.宋 邵雍 自号 安乐先生 ,隐居 苏门山 ,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 洛阳 天津桥 南仍用此名。
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匾额,上写“一言堂”三字,表示不二价。
刘海儿.刘海蟾,亦称“ 刘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远 ,以号行。道教全真道祖师。其额前垂发,俗因称此发型为“刘海”。
乔迁.出自《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问津.《论语·微子》:“ 长沮 、 桀溺 耦而耕, 孔子 过之,使 子路 问津焉。”
推敲.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 ]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 岛 似不见。时 韩吏部 愈 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 岛 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 岛 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 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 韩 立马良久思之,谓 岛 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点睛.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 始皇 元年, 骞霄国 献刻玉善画工名 裔 …又画为龙凤,骞翥若飞。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
断肠.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桓公 入 蜀 ,至 三峡 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令黜其人。”
下榻.后汉 陈蕃 为 乐安 太守。郡人 周璆 ,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 蕃 为 豫章 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穉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后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实在太多了,请点下边这个地址搜索,再点“词语解释”查看来源
参考资料: http://www.zdic.net/cd/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题给200分都嫌少......我是路过打酱油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问了这么多,若你想知道的话就给多点分,要不然没人有这工夫让你一次性的知道全部.要想知道的话请到我的百度博客里来,但现在我没空解释这么多,等之后再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