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促进了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油气藏的发现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张希明 叶德胜 林忠民
(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 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资源潜力大、成藏条件好,是寻找“古生古储”型原生大油气藏的重要层位。目前,已在塔北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坡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并且它很可能被培育成第一个与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称的特大型油气藏。笔者着重阐述了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以及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在发现和评价该油气藏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科技进步 塔河油田 奥陶系油气藏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储层改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经历了马鞍型的发展过程。1984年9月,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雅克拉断凸上的沙参2井在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成为中国油气勘查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井的突破也迎来了塔里木奥陶系油气勘探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一阶段(1984~1990),奥陶系油气勘探集中在沙雅隆起上的阿克库勒凸起。据不完全统计,原地矿及石油两大部门在该凸起上部署以奥陶系为主要目的层的探井达45口,其中有18口获工业油气流,钻探成功率为40%,证实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潜山风化壳普遍含油气。但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高产井旁边2~3km就是干井;同时,尽管初产量高,但不能稳产,往往一口井累计产油不到1×104即停产,既拿不到产量,且也交不了储量。在这种形势下,塔里木油气勘探的重点便转移到石炭系及中新生代地层,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暂时处于低潮。直至1996年以来,由于对塔里木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地质规律认识的提高,以及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和钻井、测试、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塔里木又出现了一个以奥陶系为主要目的层的油气勘探新高潮。在塔里木的三大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在巴楚隆起南侧玛扎塔克构造带发现多个天然气藏;在塔中隆起北坡Ⅰ号断裂带多口井获高产油气流,控制了东西长160km的奥陶系含油气带。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目前已发现4个含油区块,即3号区块、4号区块、5号区块及6号区块。其中4号区块上的沙48井,自1997年10月试采以来,到1999年12月已累计采油32.26×104,平均日产达410t,是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井中日产量最高、累计产油最多、稳产期最长的“王牌井”。仅3号及4号区块于2000年元月已上交探明加控制油气地质储量1×108(其中探明储量7717.4×104)。据近期勘探成果,该油气藏极有可能为连片分布的特大型油气藏,预测总油气地质储量达5×108t,极有可能为第一个与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称的特大型油气藏。
笔者侧重从地质和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等方面,阐述科技进步在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油气田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地质科技
地质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油气勘探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寻找大至特大型油气田(藏)。在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油气藏的发现过程中,下列地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1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大型油气田(藏)的勘探方向
多年的勘探和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优越,具备了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1,2,3〕,其主要原因是:油气资源量巨大,具有多生油层系、多油气源区,长期生油、多期聚集的特点;近临生油坳陷发育大型古隆起、背斜带及多类型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多储集层系、多储集类型与良好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有利于在纵、横向寻找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有其复杂性的一面〔4,5〕。主要表现在:第一,主力烃源岩与好储层在时空分布上总体不配套,克拉通区主要烃源岩在下古生界(特别是
基于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地质特征(即有利条件和复杂性并存),认为大型油气田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我们在1995年指出,塔北地区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方向是“沙雅隆起上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岩溶型储集体,其特点是圈闭面积大,储层厚度大,但非均质性强,主要受岩溶发育强度和古地貌的控制。成藏期主要为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阿克库勒凸起是寻找这种类型大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 叶德胜、王恕一、张希明等,“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下属“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碎屑岩油气富集条件及评价研究”专题报告,1995。
1.2 碳酸盐岩储层基本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
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难点在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好储层的分布规律不清。为此,我们对下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长期的、多方位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特征是:
(1)碳酸盐岩岩块的孔隙度、渗透率性极差,难以构成有效的储集空间。据阿克库勒地区数十口井、数千件岩心样品分析,其平均孔隙度<1%,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
(2)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有效储集空间,次生缝、孔洞的发育是形成良好储层,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次生溶蚀孔洞的发育主要受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岩溶作用的控制。
(3)碳酸盐岩储层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质性极强。由于碳酸盐岩基块孔、渗性极差,主要有效储渗空间为受古岩溶及构造作用所形成的溶蚀孔洞和裂缝,而古岩溶及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的改造受多种因素的控制,极不均一,因而所形成的溶蚀孔洞及裂缝的分布极不均一,造成其严重的非均质性。
由此可见,古岩溶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寻找大油气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塔里木碳酸盐岩勘探的低谷时期,我们仍坚持碳酸盐岩古岩溶的研究。在“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碎屑岩油气富集条件及评价研究”专项下设“塔里木盆地北部古岩溶及其控油作用研究”子专题。研究表明,古岩溶储集体是塔北地区最主要的碳酸盐岩储集体。对古岩溶的识别标志,古岩溶发育期次,古岩溶地貌,古岩溶的垂向剖面结构以及古岩溶储集体的特征等,均在当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古岩溶斜坡及岩溶高地,特别是两者间的过渡地区是古岩溶储集体发育的有利地区。
“九五”期间,我们侧重研究了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古岩溶作用。指出,该区岩溶作用主要发育于海西早期,其次是海西晚期。对岩溶地貌进行了详细划分,并指出岩溶最为发育,且储集空间保留机率较高的是岩溶斜坡,特别是坡度较缓的岩溶斜坡(岩溶缓坡)及其上的岩溶残丘,它们是寻找岩溶型储层的最佳地区。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分区评价和预测,并提出该区勘探部署建议。
总之,自“七五”以来古岩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就为寻找奥陶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突破口的选择
在上述两个问题得以初步解决后,突破口的选择便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的首要问题。经认真研究,选择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的艾协克(后称艾协克1号)、艾协克西(后称艾协克2号)作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勘探的突破口 林忠民、张希明等,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艾协克—阿克库勒—达里亚油气区带工业勘查项目报告,1997。
(1)据“八五”期间古岩溶研究成果,上述两口井位于岩溶斜坡与岩溶高地的过渡地区(其后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区处于岩溶斜坡上的岩溶残丘),是古岩溶储集体发育最有利的地区。
(2)邻近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主要烃源区,油源丰富。
(3)其上为下石炭统下泥岩段泥质岩,封盖条件优越。
(4)该区已完成三维地震,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圈闭可靠。
位于艾协克构造上的沙46井于1996年8月28日开钻,1997年2月11日完钻,中途测试于下奥陶统5359.14~5504.00m井段,获日产原油212.54m3,气14×104m3,实现了该构造奥陶系油气突破。
位于艾协克西构造上的沙48井于1997年5月28日开钻,10月20日完钻,该井于井深5363 m进入奥陶系后发生放空和严重泥浆漏失,中途测试获日产原油570m3,气1.5× 104m3,并且试采以来产量和油压一直较稳定,日平均产量在400t左右。
上述两口井的突破,特别是沙48井的重大突破,拉开了寻找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序幕。
2 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
由于碳酸盐岩严重的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塔河油田奥陶系埋深在5350m以下,预测难度更大。塔河地区已完成七片三维地震勘探约1755km2,利用国内外最新的三维地震特殊处理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的评价作出了贡献。
2.1 相干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地震信息计算各道之间的相关性,突出不相关的异常现象。借助相干体资料能识别岩层横向不均一性和断裂特征。
一般认为,原始地层沉积时,地层是连续的,即使在横向上有变化也是一种渐变过程,也就是说地震波在横向上是基本相似的。当地层中存在断层和裂缝、火成岩体、礁体、盐丘、地层或岩性尖灭等地质现象时,地层的相似性将受到破坏;此外,地层倾角变陡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相似性。塔河地区奥陶系地震品质较好,地层产状平缓、岩性变化不大,断裂的位置可通过地震剖面解释确定,故影响相似性的主要因素为溶蚀缝洞和裂缝,以及微小断裂。所以,利用相干体技术可以预测碳酸盐岩的孔、洞、缝发育带。
从艾协克三维工区所作奥陶系储层段相干体平面变化图可见,该工区NE—SW向可明显分为三个带:S48、T401、T402、S47、T301、T302等井处在相干性差的地区,孔、洞、缝发育或较发育;S23、LN15等井处于相干性中等地区,即过渡带;再向SE方向相干性较高,孔、洞、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结论,已为大量实钻资料证实。
2.2 振幅提取技术
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较多,抛开地震数据采集、处理的影响外,假定地震资料处理中,保幅处理做得较好,对特定的碳酸盐岩储层,影响振幅的则是岩性和孔、洞、缝的发育情况。一般认为储层中存在孔、洞、缝发育带会使振幅减弱,因此振幅提取技术也是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效手段之一。
从牧场北三维工区所作
2.3 波阻抗反演
地震资料反演的波阻抗数据,是进行岩性解释的有效手段。波阻抗的大小与岩石的密度和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有关,当地震波穿过碳酸盐岩缝、洞发育段时,会导致其传播速度的明显降低,因此该项技术也是进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反演的约束条件不同,可分为无井约束反演、单井约束反演、多井约束反演。影响反演结果的主要因素有:
(1)地震基础数据的品质,品质好,反演的结果就好;反之亦然。
(2)对碳酸盐岩储层,声波测井曲线能否反映裂缝发育带,直接影响测井约束反演的结果。若声波测井曲线不能反映裂缝发育带,就需要通过其它测井曲线(如电阻率曲线)来建立速度模型进行正演,与已知井旁道进行对比,以校正声波时差曲线,提高反演的精度和效果。
(3)约束反演中子波的提取与确定。
(4)约束反演中初始模型的建立,也就是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是影响反演结果好坏的基础。
(5)声波测井曲线的校正,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反演的关键。
(6)参与测井约束反演的井越多,反演的结果就越可靠。
碳酸盐岩是高阻抗岩层,当岩层中存在孔、洞、缝发育带时,波阻抗值就会降低,因此低阻抗带基本反映了储层的发育带。在艾协克三维工区奥陶系平均波阻抗值分布图上,反映出与相干体相似的储层发育带。即S23井北西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S48井附近波阻抗值较低,反映储层发育;而S23井南东地区,波阻抗值较高,反映储层发育相对较差。
2.4 Jason反演技术
Jason反演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井旁地震道内插出一个地震数据体,将内插得的地震数据体与实测的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比较,由于二者的差异得到每个样点的权系数值,然后逐渐改变每个样点的权系数值,直到内插的数据体与实测的三维数据体吻合,从而求取一个权系数体,再利用已知井的结果,通过权数据体约束反演,内插、外推得到各种结果,如波阻抗、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Jason反演主要包括:Invertrace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Invermod地震约束的测井反演。
利用三维地震保幅数据体和已完钻的10口钻井(T401、T402、TK405、TK406、S46、S47、T302、TK303、S61、S62),用Jason软件进行了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和地震约束的测井反演。用上述方法对上述钻井进行逐个分析,约束井的吻合率为80%,检验、预测井的吻合率为76%。
总之,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主要是相干体、振幅提取、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和地震约束的测井反演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坚持多参数综合评价的方针。
碳酸盐岩有利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一般表现为,低波阻抗(低速度)、低振幅、弱相关性,较低的频率等 林忠民、罗宏、王士敏、沈林克等,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油气勘探靶区研究,1999。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经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的评价和滚动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钻井、测井及储层改造工艺技术
钻井、测井及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超亿吨级油气藏的发现、评价和滚动勘探开发。例如,代表钻井技术发展趋势的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防止了地层漏失,保护储层,利于发现低压储层,提高机械钻速,对于裂隙发育、压力敏感的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又如,斯伦贝谢公司的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偶极横波成像测井(DSI)、核磁共振成像测井(CMR)以及方位电阻率(ARI)成像测井、综合孔隙度岩性测井(IPLT)等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常规测井手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裂缝发育方向、裂缝的开启程度和连通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评价等。限于篇幅,笔者仅介绍储层改造工艺技术在碳酸盐岩大油气藏发现中的作用。
对于岩块孔、渗性差,且非均质性严重的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酸化压裂等储层改造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西北石油局在1998年至1999年间对塔河油田20口井奥陶系碳酸盐岩进行了25井次的酸化压裂作业。酸化压裂作业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有7井次:S23井、S62井、S64井、T403井、TK405井、TK406井、T302井;第二轮有4井次:TK404井、TK406井、TK408井、TK409井;第三轮共有 14井次:T302井、TK304X井、TK305井、T403井、TK405井、TK406井、TK410井、TK411井、TK413井、S61井、S65井、S66井、S67井、S70井。在这20口井中,有16口井取得了良好效果,取得了工业产能;有3口井效果不明显,有1口井(S70井)尚待进一步作业。由此可见,酸化压裂的效果达到80%以上。
S23井是塔河油田第一口实施酸压作业的井,该井位于艾协克构造的东部,是1990年完钻的老井,尽管钻井过程中在奥陶系曾发现较好的油气显示,但当时在裸眼测试中未获工业油气流,测试评价为干层。该井于1998年12月6日至12月27日对奥陶系5420~5480 m裸眼井段进行酸化压裂作业,5 mm油嘴求产,产油68.26~75.26t/d,产气16762~21791m3/d。从而,使“沉睡”了8年之久的老井获得了解放。该井在奥陶系的突破,不仅对评价该区奥陶系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常规测试不出油的井,不能轻易下“干井”的结论,更不能因此否定该井所在的区块。
截止2000年2月,塔河油田奥陶系共完钻36口井,其中测试直接获工业油气流的井10口;测试不出油,经酸化压裂后获工业油气流9口;完井后直接酸压获工业油气流者6口;酸化压裂后目前还未获工业油气流的井3口;测试未获工业油气流、未进行酸化压裂者1口;另有7口井正进行或待进行测试或酸化压裂作业(表1)。
从表1可见,在完钻后经测试及酸压的29口井中,获工业油气流的井25口,占总井数的86.2%;其中经酸化压裂后出油的井有15口,占总井数的51.7%,占出油井数的60.0%。由此可见,酸化压裂在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型油气藏的发现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表1 塔河油田奥陶系测试、酸压成果统计 Table1 The statistic results of the testing and acid-pressing on Ordovician in Tahe oil field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9口井是在常规测试未获工业油气流的情况下,经酸化压裂后获得工业油气流的,若不经酸化压裂,这些井很可能被看作“干井”。正是由于酸化压裂,使这一批井得以“解放”,才有可能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塔河油区奥陶系油气藏不是彼此孤立的中小型油气藏,而是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大型至特大型油气藏。下列依据支持这一认识:
(1)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及其外围近500km2范围内,已完钻并经测试(含酸化、压裂)的29口井中,获高产或工业油气流的井有25口,勘探成功率达86.2%;并且,在未获工业油气流的几口井中也见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干井”。这充分表明该区是大面积连片含油。
(2)由于在塔里木奥陶系第一个油气勘探高潮期(1984~1990)尽管打了很多出油井,勘探成功率也较高,初产一般都较高;但经试采,绝大多数都是“高产瞬逝的短命井”。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担心在奥陶系油气勘探的第二个高潮中所发现的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命运。两年多的试采表明,大多数油气井是高产、稳产的,沙48井便是典型实例。该井自1997年10月试采以来,至1999年12月已累计产油32.24× 104t,平均日产量达410t。截止1999年12月,该油藏已有22口井系统试采,投产初期有15口井日产量大于100t,到1999年12月仍有14口井日产量大于100t;而且在同一工作制度下,有的井1999年12月的日产量较投产初期有所增加(如TK410、TK411、TK412等井);此外在试采的22口井中,累计产量超过1×104 t的有14口井(在1984~1990年奥陶系油气勘探第一个高潮期,绝大多数井试采不到1×104 t即停喷),其中有5口井的累计产量已超过5×104 t(表2)。
(3)油气柱的高度远远大于潜丘圈闭的幅度,例如塔河3号潜丘圈闭(即艾协克或艾协克1号构造)闭合幅度60m,该圈闭上的T302井试油揭示的油藏底界为5682m,油柱高度达304.5m;该圈闭上的沙70井录井见到良好油气显示的最大深度为5681m,油柱高度达255m。又如塔河4号潜丘圈闭(即艾协克西或艾协克2号构造),其闭合幅度为50m,该圈闭上的TK404井试油揭示的油藏底界为5613m,油柱高度达203m;该圈闭上的TK409井录井见到良好油气显示的最大深度为5659m,油柱高度达240m。再如塔河6号区块上的牧场北2号圈闭,其闭合幅度仅30m,其上的沙66井揭示的油柱高度达209m;牧场北3号圈闭,其闭合幅度60m,其上的沙67井试油揭示的油柱高度达216m。总之,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柱高度远远大于局部圈闭的闭合幅度,表明大面积连片含油的特征。
表2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3、4号区块及外围试采成果 Table2 The production of Ordovician pools around & in No.3,4 block of Tahe oil field
(4)油气分布不受潜丘圈闭控制,即油气不仅分布于潜丘圈闭范围内,在两潜丘间的低部位也有油气分布。例如,沙61井及沙64井,该两井在T
综上所述,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资源潜力大、成藏条件好,是寻找“古生古储”型原生大油气藏的重要层位。目前,已在塔北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坡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已上交探明及控制储量近亿吨,预测油气地质储量达5×108 t,很可能培育成第一个与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称的特大型油气藏。在该油藏的发现和评价过程中,地质科技和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以及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德胜,周棣康.塔里木盆地形成大-巨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12(1)
[2]谢晓安.论塔北隆起形成大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新疆石油地质,1986,7(2)
[3]张恺.论塔里木盆地类型、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11(1)
[4]蒋炳南等.塔里木盆地油气聚集条件的复杂性.见:康玉柱等主编,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5]叶德胜.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复杂性.见:康玉柱等主编,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rther the discovery of ordovician oil and gas pool over-hundred millions ton in Tahe oil field
Zhang Ximing Ye Desheng Lin Zhongmin
(Academy of Designing and Planing,NW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CNSPC)
Abstract:In Tarim Basin,explorational works for several years have proved that Ordovician's hydrocarbon resources have huge potential,and pool-forming condition is good.Ordovician is important formation to discover large primary oil and gas pool of fossil source bed and fossil reservoir.At present, huge hydrocarbon potential and better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 of Ordovician system have been confinmed.A few years exploration efforts in Tarim Basin,which is a major horizon for discovering large oil and gas field of“source bed is older stata,reservoir is also older”type pool.At present,Ordovician pool of Tahe oil field that was discovered in Southern slope belt of Akekule uplift in Northern Tarim Basin,which will be becoming first large hydrocarbon field that is qualified for giant Tarim Basin. The imprortant role of progres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had been applied to predict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improving reservoir quatity etc.is discussed during discovering and evaluation oilfield period.
Key word: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he oil field Ordovician oil and gasreservoir Predict carbonate pservior Improving reservoir
2024-08-1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