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词的历史发展?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1.汉魏南北朝时期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2.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3.唐代的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著名诗人如:骆宾王、杨炯、陈子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
形成唐朝一个主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
展开全部
我们一般会按照唐代国势的兴衰来把这个朝代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文学的发展总跟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唐代的边塞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唐代各个社会时期的社会状态和戍边将士的思想感情,还能从中体会到诗歌的演变规律,即诗歌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国力的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激昂勃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一)“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唐朝建国,北方边患仍然严重,成为全国所关注的大事,边塞征战题材也日益受到诗人的重视,这些连绵不断的战争,正是边塞诗勃发的深厚基础。面对强敌入侵,有志之士都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具有奋发向上的豪迈之情和英勇无畏的健拔之气。此期的边塞诗就集中反映了初唐时的这种积极进取、勃发向上的精神。武后时期的“四杰”崛起,他们都十分关注关塞,并写了不少边塞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在骆宾王的《从军行》中,诗人满怀激情,把自己的生命都弃之脑后,唯求“报君”,再也没有比他更英勇无畏的了。杨炯的《从军行》:“峰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并没有写从军艰苦,而是集中抒写渴望从军的心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歌颂了当时青年人的尚武精神,让人感受到一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待喷发,充满勃发的生机。这个时期的诗人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诗歌无不反映出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忠君报国的思想。自信与豪情溢于言表。陈子昂不以边塞诗名世,但他久居戎幕,两度出征,写下了约二十首边塞征战诗,如《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送魏大从军》等等,其中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会挺身而出,甚至为国献身也毫不犹豫。这个时期写边塞的诗人不多,即使写边塞征战,作品也不多,不以边塞诗名世,诗歌也没有形成独特的边塞诗风,只能算作边塞诗的发展期,其成熟与繁荣有待唐代边塞派来完成。(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此时的边塞诗成就相当辉煌,涌现出一批边塞诗人。在这一批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取得了最高的成就,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人也是边塞诗人的佼佼者。他们的诗作中反应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自信豪放的精神,从各个侧面反应了唐朝的宏大气象,展现唐朝军队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抒写将士豪情壮志时,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艰苦,而这种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悲苦心情都被激昂慷慨、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掩盖,正所谓“悲而不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