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功能有哪些?
(1)前庭功能: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人体头部位置及运动状态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发生运动,进行不同方向的旋转时,即可引起相应膜半规管的内淋巴活动,刺激壶腹嵴感受器,而当进行变速运动时,则可刺激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器;引起兴奋并将冲动传至中枢,产生不同的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的感觉,同时还可产生各种姿势调节反射和内脏功能的变化,称为前庭反应。包括:
①姿势反射:当进行直线变速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可刺激位置感受器而反射性的改变颈部和四肢肌紧张的强度,产生的结果常同发动这些反射的刺激相对抗,从而使肌体不可能保持在原有空间位置上,以维持姿势平衡.②内脏性反应:当位觉感受器受到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时,可引起一系列诸如: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内脏性功能反应。部分人该现象特别明显,表现为晕车、晕船等病态。
③眼震颤: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出现反射性的眼球的特殊运动,在临床上可用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2)感音功能
①声波的传导:声波传入内耳,是引起听觉的前提条件。声波传至内耳的途径有二:
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链和前庭窗进人内耳。此传导途径,称气传导。气传导是正常情况下听觉产生的主要途径。当听小骨链损坏时,气传导可变为:鼓膜振动后,由鼓室内的空气推动第二鼓膜,经蜗窗再传至内耳,但其听觉敏感度将大为减弱。
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继而引起颞骨内的内淋巴振动,这一方式,称骨传导。正常情况下骨传导敏感性比气传导要差得多,几乎不能感到其存在。临床上可通过检查患者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损的情况,判断听觉异常产生的部位和原因。
②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当声波振动经听骨链传至前庭窗时,压力变化传给前庭阶的外淋巴,再依次传至前庭膜、蜗管内淋巴,进而使基底膜振动并使螺旋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相接触,毛细胞的听毛弯曲变形,毛细胞兴奋而引起生物电活动。
经观察表明,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即振动首先在靠近前庭窗处发生,继而以行波的方式沿基底膜向蜗顶方向传播。行波频率不同时,其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出现部位有所不同。声波振动频率愈高,传播愈近,引起的最大波幅也愈靠近前庭窗处。
反之,频率愈低,传播愈远,最大波幅出现也愈近蜗顶。引起上述振动特点的基础在于听弦的物理特性,愈近前庭窗,听弦愈短,其振动频率愈高;反之,愈近蜗顶,听弦愈长,其振动频率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