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纽约》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观景片,是我对于《北京纽约》这样的电影的统称,这类电影往往情节混乱,故事老套,去电影院看完之后让人懵圈。但是它们往往画面精美,穷一点的在国内拍山水古镇,豪一点的去国外拍异域风景,服饰华丽,妆容细致,最重要的,主角一定得是男的帅女的美,360度柔光,在放大了一百倍的电影屏幕上都找不到一个不好看的角度来。笑的美,哭的美,站着美,坐着美,在大酒店里美,在小巷子里美,白天美,晚上美,反正就是团让汪租要让塌陵局主角的每一个出场亮相都让人觉得自己活着简直就是给世界抹黑就对了。这样的电影看什么?看风景,看街景,看人景,反正就是不能看故事本身。
看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看《北京纽约》这部电影,你不能说它不成功。还有一贯以美色横扫各大电影的林志玲,在这部女主的全部核心就是“我很美我很酷我很爱我的理想但是我只能送外卖你造嘛”的电影里,她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啊!当然了,我还记得志玲姐姐曾经无数次表示自己是一个以演技为追求的“演员”,所以剧情这件事总是免不了要讲一讲的。故事本身。。。。。好吧我看了一遍半还是没弄明白这故事到底在讲什么。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应该就是“一个梦想拉小提琴的妹子跑到国外去送外卖然后偶遇年轻时候的暧昧对象当了一段时间小三后来又和帅气摄影师纠缠不清最后终于傍上大款成为豪妹后来还来了个前任vs现任party结果弄死人以及最后都和小提琴没什么卵关系”的故事,再简单点的话就是“一个梦想哔——小三出轨”的故事,恩。。。这样一想,连最后一点借鉴价值都没有了呢~
不过说好了这是一部观景片,那它的剧情胡扯的一塌糊涂这件事情我们就暂且不论了,毕竟群众的眼光还是明亮的,高于0%的剧情片这个统计足以安抚人心。其实最让我忍不住想吐槽的是——导演本身逻辑根本就是混乱的吧?!我不是在说剧情这件事,我想说的是——明明女主的设定是追求小提琴梦想的美女,为什么中间所有回忆和填充空白的都是跳!
没想到这么一部全方位满分的观景片,居然会在这么小的一个细节上逼死我这个强迫症逻辑怪,真可谓是: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新人导演李晓雨在谈到这部爱情片的创作初衷时,最先提及的反而不是爱情,而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经历了巨皮厅态变。作为80年代在中国大陆出生,随后又经历了各种异国他乡的求学与生存挣扎,李晓雨对祖国的巨变有着不同且深入的感触。一谈起讲祖国巨变电影,我们总想起主旋律式的歌功颂德。那种电影其实只是涉及了祖国巨变的“貌”。李晓雨要涉及的是祖国巨变所引发的“心燃源”,因此,她选择了用爱情作为叙述的角度,承托巨变的载体。
片中林志玲所饰演的茉莉是一大类中国人的代表: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国外去追求梦想,可是多年后却只剩下为了生存而在异国他乡挣扎。刘烨所饰演的蓝一是另一大类中国人的代表: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环境下,从未出国便在本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财富。一个是可望不可即的美国梦,一个是万一就实现了的中国梦。这两类人都经历着祖国的巨变,只不过一个在巨变之外,用眼睛去得知巨变,一个是处在巨变之中,用身心去接受巨变。
这两类人成年和童年的境遇反差,造成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是在物质层面上,他们的需求差别可以采用物理方式来抹平,他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差异却永远难以调节到同一频率上。台词直给的信息里,茉莉一直在抱怨蓝一不能给她她所想要的陪伴。在观众分析加工后的信息里,其实茉莉自己都没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才是这代人最大的悲哀----面对巨变的“貌”,没能准备出一颗去承受的“心”。
茉莉从蓝一那里没得到的东西,貌似完全可以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理伏枣查-德克勒克所饰演的乔。如果真的如茉莉所说的那样,乔就完全可以胜任呀。她就应该与乔幸福地过完余生啊。显然,这种理想化的结局并未出现。茉莉与乔之前仍旧存在着看不见的隔膜。茉莉的境遇,就像在一个孤独的舞台上幽怨地低吟。台下有众多形形色色的观众在欣赏,可是没有一个欣赏会触动歌者的心。蓝一和乔都是这个孤独歌者的追随者。他们只能坐在台下静静欣赏,可以听得到她的心,却走不进她的心。 在堪比《东邪西毒》和《春光乍泄》般晕染美感的画面下,通过这两男一女之间的爱恋纠葛,李晓雨细腻地展现了中国三十年巨变留在人心中的印记。带着这种抹不去的天然印记,他们的诉求发生着改变,又因为诉求的改变而引发了他们可观形态的迁移。正所谓巨变及心,由心生貌。外国的月亮并不圆,祖国的巨变也虐心。当我们看到这由心而生的貌时,便有了对巨变更深层次的体验。
我说是谁呢,把我想说的话给说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不理解这中感情,所以不可能对电影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深入准确的剖析,但这篇文章是键中第一篇引发我对电影手法思考的影评,为什么这么一部真实准确的电影并没有得到大家一致的共衫亏鸣。
也许真的像这个作者说的,承载这种深刻感情的事件太少,不足以让那些没有这些生活经历的人也经历一遍这样的心路历程,但假如达到这样的要求的话就必定占用不少电影中对内心的那种刻画的时间,而少了这些即便我们也不会产生共鸣了吧,所以电影想要取悦大众就一定会降低它的内涵,要想保持它的格调也就只能牺牲一些口碑了,想想也挺难的,我想导演当时应该比我要想的更彻底把,把握这个度实在不容易。是不是该想想如何用情节来让观众感同身受一种感情,那稿塌山样电影会不会更成功,但那样就会破坏电影中如此直白的对感情的展现,我也就欣赏不到这么触动我心灵的一部电影了,想想我还是该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