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千与千寻》影射出了哪些涵义?它有哪些隐喻?
没有免费的午餐
<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在华丽魔幻的外壳之下包裹了的却是有些黑暗和残酷的内核,我认为这是一部讨论“治愈原生家庭创伤”的影片,当然对影片的解读是不存在标准答案的,因此我的立场也仅代表自己,来给大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影片原名<千与千寻的神隐>当中出现了“千寻”和“千”两个名字——分别是千寻的本名和汤婆婆赋予她的名字,名字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和标签,它决定了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模样,也因此决定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千”和“千寻”这两个名字分别代指了“被成人定义的千寻”和“原本的千寻”。
故事背景设置在千寻一家搬家的途中,搬家这个情节在另外两部儿童心理学电影<鬼妈妈>和<头脑特工队>中都有类似的设计,搬家其实就在比喻千寻从“旧世界”步入“新世界”的这个过程,这两个世界分别代指什么,我在文章最后会给出结论。神隐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其实正是对千寻内心世界的描绘,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描绘成年后自我疗愈(以回溯童年成长历程的方式)的寓言故事,而“神隐世界”就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千寻“内心世界”,汤屋则代表千寻内心定义的“成人世界”。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试着摘掉对日本文化背景的主观判断和自己的一部分情感立场,重新来梳理一下影片的思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在汤屋中每个人都必须要工作”常被观众解读为影片对工业化的一种反思。二,千寻父母把自己吃成了猪这情节,也时多被理解为人类的贪婪和愚蠢。而实际上我认为影片真正传达的是:千寻在对成人世界的初始认知阶段,在她眼中,成人世界的规则被主观定义为“刻板和一成不变地工作”,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工具化”的关系,彼此交往只能依靠“利益的交换”来实现,而她对成人世界的这种“偏见”也让她对成人世界产生了内心的抗拒,因此,她对父母产生了负面和抵触情绪,主观上将他们认定为是贪婪和愚蠢的,父母变成猪,就是她当时内心赋予父母的一个形象。
这种世界观只是千寻在成长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初始认知,并非成人世界的真实模样,在后来千寻一步步成长为千之后,她慢慢改变了曾经的偏见,抵触和回避,开始正确地认识和融入到成人世界,也逐步接纳了自己,用千寻的前后两种世界观进行反衬和对比,而其实后一种世界观才是影片真正想要传达的视角,也就是,成人世界也同样存在着温暖,关怀和真实的感情.
《千与千寻》是部反映多主题的动画片,观众可从中窥探对贪婪自私的讽刺,也可从看到独立成长的重要性、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