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当年有底气在红场举行阅兵,背后有什么样的依靠?
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台风行动”?这是由德国对莫斯科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克元帅的集团军群实力在此期间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而德国名将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也坐拥南北的精锐。这场战斗前,包克的部队有75个师团,其中有近2000辆坦克以及千余发火炮迫击炮、1400架的战斗机。我们再来看一下苏军的人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对比。
莫斯科会战,德军的兵力在175万左右。而苏军的兵力接近200多万人。甫一对比,似乎苏联要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再来看具体的细节。整个大会战德军的部队基本上属于一次性的加入。苏军人数虽然多,但却是缓慢的逐步调兵遣将增援。所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占据绝对人数优势的相反是古德里安包克所率领的来势汹汹的德军。
都知道当时苏联的公路状况不是特别好,要把大量的援军调往莫斯科所花的时间一定不少。所以在局部的时间段内,德军不仅在人数上,而且在武器的质量上也是全方位碾压对手,这就为本文主角朱可夫的调兵遣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德军作为势在必得的一方,发起这次猛攻的具体时间为1941年的9月底。而反观苏联,40多个方面军一共只有125万的作战兵力、不足千辆火炮、战斗机不足1000架。和强敌德国人相比,这一战他们不仅在兵力上不占优势,甚至是处于劣势,尤其在对手擅长的空战方面,制空权基本就被纳粹德国控制在了自己的手心之中。
在布良斯克一战中,苏军就有多达超过67万人成为了悲惨的战俘。至此他们的防守能力被又一次的削减。我们从具体细节入手,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德国人的地面兵力最少是苏联人的1.5倍左右。兵力对比完了再看武器:坦克,德国是苏联的1.7倍,战斗机德国是苏联的接近两倍!千钧一发之际,10月初战神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快马加鞭紧急赶往莫斯科。第2天,他接管指挥作战大权,让之前作战不利的科涅夫成为自己的副手。
甫一上任,经验丰富的朱可夫,立即稳定住了战局,虽然苏联在气势上,则是有些“示弱般”的后侧,但是从具体战场情况来看,德国人的进攻势头很明显的有所缓解。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11月1日,看到战场形势发生扭转的斯大林,用试探性的口气询问朱可夫:“我想在莫斯科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然后直接和德国人决一死战。您认为这样的计划可行吗?您从前线的角度能否告诉我这个阅兵式能不能举行?”朱可夫坚定的点了点头。
如果不是对于朱可夫的信任,斯大林不可能提出这样的大胆问题,如果不是对于自己的实力、战场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掌控,朱可夫是绝对不敢这样点头的,因为这件事绝非儿戏。如果有闪失的话,朱可夫可能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