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不怕冷?
人怕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体温比较恒定,所以人类不仅怕冷,也很怕热。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中除了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其他动物本质上都是变温动物。尽管他们无法通过身体机能直接改变和控制体温,但是,这些冷血动物反而具有更高的生长效率,就连繁殖期都要短很多。比如:
如果将体重相同的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进行比较,那么变温动物只需要前者能量的十分一到三分之一便能正常生活,所以它们需要的食物也就更少,却能够积累所需能量。当然,虽然变温动物这个群体的数量很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环境的变化,但它们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整体还是没有恒温动物强,因为恒温动物往往生命周期更长,也可以在足够广泛的地界里寻找自己需要的食物。
鱼类动物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
鱼的诞生时间比人类早了多少亿年,目前地球上我们知道名字的鱼种也有三万多种,而且,这个数字目前还在以每年一百多种的速度增加。应该有人听过“人类最早是从鱼演化过来的”这个说法,这是因为鱼类是脊椎极大动物中最低等的生物,也是已知地球上出现时间最早的脊椎动物,目前科学家们发现的距离现在最为久远的鱼类化石,也在大约五亿年左右,那个时候还是寒武纪晚期。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鱼类动物主要区分为咸水鱼和淡水鱼,顾名思义:咸水鱼就是指生活在像大海这种环境中的鱼类动物,淡水鱼则是主要生活子江河湖泊类水源中的鱼类动物。但是,我们可以从鱼类的另一种分类方式看出,其实不同鱼类动物生活环境中的水温也存在巨大差异,因为,鱼也有热带鱼、温带鱼和冷带鱼之分。
很明显,热带、温带和冷带有巨大温差,如果我们把热带鱼放到冷带的环境中,它们其实也必死无疑,正如那些在知在大海中生活的鱼类动物,一旦被放入淡水环境中也无法成活。任何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中,动植物和自然环境都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哪怕是拥有高智慧的人类,如果失去了目前拥有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选择的生活领地也会同样变得更加局促。
鱼类动物的各种特异功能,不怕冷不算!
鱼类动物的确有很多特异功能,但不怕冷或不怕冷热这一条却不算!可能有人会觉得很荒谬,在水里吃饭睡觉的鱼儿们,竟然还有可能被水淹死,但这个现象在大自然中却真实存在。在水中,不同鱼类动物的活动范围可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水下的某些深度区域就不适合它们游动,我们将这个深度界限叫做临界深度。
要知道,鱼类动物可以在水中游动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它们身上胀了鱼鳔,这个就相当于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救生圈。但是,如果鱼儿下沉到了临界深度的范围之内,那么,它的鱼鳔将会因为外界压力过大而无法完成鱼鳔的体积调整。这个时候鱼儿就会不受控制地继续朝着水底下沉,逐渐地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然后就这样慢慢地溺死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不同的鱼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异功能,比如会飞的鱼-燕鳐鱼(通常只能长到二三十厘米长,当腹鳍展开的时候就如蜻蜓的翅膀一般)、会走路的鱼-龟壳攀鲈(喜欢生活在淤泥多且水流很缓慢的水域,即便离开水也不会短时间内就死亡)、会发声的鱼-康吉鳗、会发电的鱼-电鳐(一米长身体可以散发出的高压电大约有350伏),以及会发光的鱼类-生活我国东南沿海的龙头鱼等。
大家知道,南北极长年冰封,寒冷得很,特别是南极,最低的温度能达到零下90摄氏度。在如此低的温度之下生存和活动,是很难想象的。人穿着厚厚的衣服都觉得也很难生存,那这里的鱼怎么就可以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生存的呢?
在这里生活的动物如果没有厚厚的皮毛和脂肪,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但是南极考察的科研人员却发现,这里居然生活着鱼类。它们全身光秃秃的,并且脂肪也少得可怜。它们丝毫不畏惧严寒,在寒冷的冰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鱼作为一种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水温的改变而改变,变得和水温一样,以此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可是南极大陆近海的水温都是在零度以下,为什么这里的鱼没有被冻死,为什么没有被冻成冰块呢?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南极考察者们把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南极鳕鱼钓了上来,并带回实验室请专家们进行研究。专家们发现,与其他地区的鱼相比,南极鱼的体液中含有一种高分子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冰或水相互作用,降低了水结冰的温度。
鱼身上的这种蛋白质使得它们可以在零度以下的水域维持非结冰的状态。也就是靠这点“本钱”,南极的鱼才能在冰天雪地里自由地游弋。这种抗冻蛋白质,就像汽车的防冻剂。
看来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动物们也都是很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