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文化沟通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的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展开全部
1、先说说跨文化沟通的现状和困境。
我们都知道,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折戟沉沙,不论有没有墙的影响,都没有成功的范例,跨文化的认知壁垒是存在的,而且相当严峻,我以前也提过,虽然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对李开复老师的评价有所保留,但在当时,能够让美国企业家和中国政府形成某种共识,李老师在这方面的沟通桥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无论对于微软,还是谷歌,你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做的更好。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在当前世界,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今天,我们说,互联网如此发达,美剧,西方影视作品,我们都有很多接触,跨文化沟通的问题,是不是有所好转呢?
恰恰相反,随着我们民族自信的情绪高涨,跨文化沟通其实出现了新的问题,实际上更加复杂了。
以前,我们所遇到的障碍是一条,洋人为什么如此傲慢,不肯了解我们,现在呢,又多了一条,我们现在如此牛逼,凭什么要去了解他们。
实际上,跨文化沟通也存在相当的容错性。误解的产生是双方的彼此不理解,但凡一方能够真的理解对方,很多误解就不会出现。比如,我按照你所理解的方式表达,或者你按照我所理解的方式表达,并不存在绝对的,唯一的通路。毕竟我们关注的是达成的目标,不同的沟通方式,是可以殊途同归的。但如果双方都觉得,是对方不肯迁就自己,不肯理解自己,那就无解了。而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无解。
今天,中国企业出海渐成趋势,并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非常多成功的案例,跨文化沟通也成为很多企业出海必备的功课,当我们希望打入当地市场,深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时,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来理解和体谅我们。
2、文化的定义,外延与内涵。
当我们谈及文化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容易理解的,是文化的外延与表现,比如美食,茶道,民族服饰,节日庆典等等。很多时候,我们表达对文化的尊重,也就到此为止。我们会礼貌的说,你们的食物很好吃,你们的服装很好看,你们的歌舞很有特色。
但这只是表层,如果你深挖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形似而神非的东西。比如美国的一些所谓迎合中国文化的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些,你其实能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底子,中国文化的壳子。
那么在表象下面,是价值观,原则,信念,目标感,以及历史观。
这实际上是很多跨文化沟通中真正的障碍所在。
其实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增加收入,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但不同的文化中,价值判定是不同的,你有什么权利剥夺我休息的时间。我凭什么要加班,我为什么不能轻松的工作。
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生存权最重要的保障,这是基于我们百年前的屈辱历史,但很多国家的民众,并没有类似深刻的历史教训,也就没有这样的国家情怀。
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可以让我们下一代变得更有机会。但在有些文化还在讲种姓,人生有贵贱,乐天知命,无欲无求。
价值观不同,信念不同,所以对很多事务的目标,预期也就不同,这时候,你所认为的双赢,或者互利,对别人而言,未必有吸引力。
在价值观之下,还有一层,是文化的假设,或者说设定。
比如,在有些文化圈内,因为宗教的影响,人是生而有罪的,赎罪是人生的目标。这是这种文化氛围下,价值观,信仰的前提。
那么以上会枯燥一些,下面说一些具体的案例,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这种差异。
3、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要先说明一下,在大部分情况下,文化差异是事实,无关对错(别抬杠,只有少部分是例外,比如种姓制度),希望不要过度解读。
时间概念
当别人约你参加一个庆祝活动,告诉你活动的时间。
在有些文化环境里,这个时间是参加者应该到场的最晚时间。
但在有些文化环境里,这个时间是组织者开始做现场准备的时间。
对于前者,迟到是很不礼貌的;而对于后者,准时则是很不礼貌的。
当合作者说,他会明天给你答复。
在有些文化环境里,明天就是次日的凌晨零点到午夜12点的24小时时间内。
在另一些文化环境里,明天实际上是泛指今天之后的某一天。反正今天不会给你就对了。
合同及协议概念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合同,协议是最终的,不可变更的法律条文,是必须双方严格遵守的约束。是双方协商,谈判的终点。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合同,协议只是建立互信的起点,是双方形成共识的开始,是一种愿意长期合作的良好意愿表达,至于具体的约束条件,是动态的,随时可以继续协商调整的。合同的签订,往往只是商务沟通的起点。
关于尊重的概念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尊重的定义为,愿意为对方付出最好的资源和产品,愿意给与对方自己所能提供的最优惠的合作条件。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尊重首先需要某种仪式感,需要在形式上给予对方足够的荣耀感。
关于承诺和确认的概念
当你提出需求,一个人回应ok ,no problem的时候。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这意味着对方愿意严格的按照你的约定完成你的需求。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这意味着对方已经理解并知晓了你的需求。并愿意去尝试完成你的需求,但是否能按照约定完成,那要看具体实施的过程,他并不会为此负责,也不会为达不到约定而歉疚。
关于拒绝和否定的概念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拒绝意味着道路的终点,方案和诉求的结束。“不行就是不行。”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拒绝意味着道路的拐点,另一条分支的起点。“那么怎样才行。”
以上,都是经典的,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文化差异当作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再向上就上升到了种族歧视问题。这是一种傲慢和偏见,以前西方人是这样看我们的,现在我们强大了,民族自信了,有时候,我们也会带着傲慢和偏见去看别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容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和理解,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石。
4、跨文化沟通,要因人而异。
有时候我们会带着所谓的刻板印象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
那么比如我们自己,中国,一个传统的东方古国,儒家文化。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有很多年轻人早早留学海外,在做事风格和沟通方式上非常西化,和传统中国文化早就格格不入。
所以,不能因为他是中国人,来自中国,就一定要扣上东方儒家文化的标签。
同理,当我们去和其他文化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了解,通常这个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怎么沟通,怎样理解问题的,但具体到每个具体的沟通目标,可能未必符合这个文化背景下的设定,不能用刻板印象,约束我们的判断。
最后,容我重复说一句,沟通并不存在绝对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有相当容错性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西方也有很多中国问题专家,学会解读中国政治及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中国也有很多西方的社会学专家,学会如何理解西方的经济政治运营体系。大家要寻找共识,寻找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其实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最终的商谈目标是合理的,共赢的,沟通过程完全可以迁就不同文化的理解方式,并不是说你迁就了别人的理解方式,就会损失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如果过于看中所谓沟通的形式和过程中的体面,而忽略了沟通目标的价值,实际上说得不偿失的。
而容错性越高,那么在面对不同的沟通目标,在实现不同的沟通诉求时,合作,商务谈判时,你的达成几率就越高。你获得有利结果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以及不断的学会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
我觉得,每个出海企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升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当然,面向海外的招商引资,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有国外的朋友,或者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相信都遇到过文化冲突,文化误解的情况,也欢迎读者踊跃留言。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NBA,有中国企业请NBA球星参加国内的活动,那么宴请中给客人上个果盘,摆些西瓜,这在中国,常见的不得了吧。这其实在美国,是涉嫌种族歧视的大忌。
我们都知道,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折戟沉沙,不论有没有墙的影响,都没有成功的范例,跨文化的认知壁垒是存在的,而且相当严峻,我以前也提过,虽然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对李开复老师的评价有所保留,但在当时,能够让美国企业家和中国政府形成某种共识,李老师在这方面的沟通桥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无论对于微软,还是谷歌,你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做的更好。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在当前世界,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今天,我们说,互联网如此发达,美剧,西方影视作品,我们都有很多接触,跨文化沟通的问题,是不是有所好转呢?
恰恰相反,随着我们民族自信的情绪高涨,跨文化沟通其实出现了新的问题,实际上更加复杂了。
以前,我们所遇到的障碍是一条,洋人为什么如此傲慢,不肯了解我们,现在呢,又多了一条,我们现在如此牛逼,凭什么要去了解他们。
实际上,跨文化沟通也存在相当的容错性。误解的产生是双方的彼此不理解,但凡一方能够真的理解对方,很多误解就不会出现。比如,我按照你所理解的方式表达,或者你按照我所理解的方式表达,并不存在绝对的,唯一的通路。毕竟我们关注的是达成的目标,不同的沟通方式,是可以殊途同归的。但如果双方都觉得,是对方不肯迁就自己,不肯理解自己,那就无解了。而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无解。
今天,中国企业出海渐成趋势,并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非常多成功的案例,跨文化沟通也成为很多企业出海必备的功课,当我们希望打入当地市场,深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时,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来理解和体谅我们。
2、文化的定义,外延与内涵。
当我们谈及文化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容易理解的,是文化的外延与表现,比如美食,茶道,民族服饰,节日庆典等等。很多时候,我们表达对文化的尊重,也就到此为止。我们会礼貌的说,你们的食物很好吃,你们的服装很好看,你们的歌舞很有特色。
但这只是表层,如果你深挖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形似而神非的东西。比如美国的一些所谓迎合中国文化的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些,你其实能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底子,中国文化的壳子。
那么在表象下面,是价值观,原则,信念,目标感,以及历史观。
这实际上是很多跨文化沟通中真正的障碍所在。
其实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增加收入,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但不同的文化中,价值判定是不同的,你有什么权利剥夺我休息的时间。我凭什么要加班,我为什么不能轻松的工作。
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生存权最重要的保障,这是基于我们百年前的屈辱历史,但很多国家的民众,并没有类似深刻的历史教训,也就没有这样的国家情怀。
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可以让我们下一代变得更有机会。但在有些文化还在讲种姓,人生有贵贱,乐天知命,无欲无求。
价值观不同,信念不同,所以对很多事务的目标,预期也就不同,这时候,你所认为的双赢,或者互利,对别人而言,未必有吸引力。
在价值观之下,还有一层,是文化的假设,或者说设定。
比如,在有些文化圈内,因为宗教的影响,人是生而有罪的,赎罪是人生的目标。这是这种文化氛围下,价值观,信仰的前提。
那么以上会枯燥一些,下面说一些具体的案例,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这种差异。
3、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要先说明一下,在大部分情况下,文化差异是事实,无关对错(别抬杠,只有少部分是例外,比如种姓制度),希望不要过度解读。
时间概念
当别人约你参加一个庆祝活动,告诉你活动的时间。
在有些文化环境里,这个时间是参加者应该到场的最晚时间。
但在有些文化环境里,这个时间是组织者开始做现场准备的时间。
对于前者,迟到是很不礼貌的;而对于后者,准时则是很不礼貌的。
当合作者说,他会明天给你答复。
在有些文化环境里,明天就是次日的凌晨零点到午夜12点的24小时时间内。
在另一些文化环境里,明天实际上是泛指今天之后的某一天。反正今天不会给你就对了。
合同及协议概念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合同,协议是最终的,不可变更的法律条文,是必须双方严格遵守的约束。是双方协商,谈判的终点。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合同,协议只是建立互信的起点,是双方形成共识的开始,是一种愿意长期合作的良好意愿表达,至于具体的约束条件,是动态的,随时可以继续协商调整的。合同的签订,往往只是商务沟通的起点。
关于尊重的概念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尊重的定义为,愿意为对方付出最好的资源和产品,愿意给与对方自己所能提供的最优惠的合作条件。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尊重首先需要某种仪式感,需要在形式上给予对方足够的荣耀感。
关于承诺和确认的概念
当你提出需求,一个人回应ok ,no problem的时候。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这意味着对方愿意严格的按照你的约定完成你的需求。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这意味着对方已经理解并知晓了你的需求。并愿意去尝试完成你的需求,但是否能按照约定完成,那要看具体实施的过程,他并不会为此负责,也不会为达不到约定而歉疚。
关于拒绝和否定的概念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拒绝意味着道路的终点,方案和诉求的结束。“不行就是不行。”
在有些文化场景里,拒绝意味着道路的拐点,另一条分支的起点。“那么怎样才行。”
以上,都是经典的,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文化差异当作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再向上就上升到了种族歧视问题。这是一种傲慢和偏见,以前西方人是这样看我们的,现在我们强大了,民族自信了,有时候,我们也会带着傲慢和偏见去看别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容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和理解,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石。
4、跨文化沟通,要因人而异。
有时候我们会带着所谓的刻板印象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
那么比如我们自己,中国,一个传统的东方古国,儒家文化。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有很多年轻人早早留学海外,在做事风格和沟通方式上非常西化,和传统中国文化早就格格不入。
所以,不能因为他是中国人,来自中国,就一定要扣上东方儒家文化的标签。
同理,当我们去和其他文化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了解,通常这个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怎么沟通,怎样理解问题的,但具体到每个具体的沟通目标,可能未必符合这个文化背景下的设定,不能用刻板印象,约束我们的判断。
最后,容我重复说一句,沟通并不存在绝对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有相当容错性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西方也有很多中国问题专家,学会解读中国政治及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中国也有很多西方的社会学专家,学会如何理解西方的经济政治运营体系。大家要寻找共识,寻找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其实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最终的商谈目标是合理的,共赢的,沟通过程完全可以迁就不同文化的理解方式,并不是说你迁就了别人的理解方式,就会损失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如果过于看中所谓沟通的形式和过程中的体面,而忽略了沟通目标的价值,实际上说得不偿失的。
而容错性越高,那么在面对不同的沟通目标,在实现不同的沟通诉求时,合作,商务谈判时,你的达成几率就越高。你获得有利结果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以及不断的学会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
我觉得,每个出海企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升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当然,面向海外的招商引资,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有国外的朋友,或者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相信都遇到过文化冲突,文化误解的情况,也欢迎读者踊跃留言。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NBA,有中国企业请NBA球星参加国内的活动,那么宴请中给客人上个果盘,摆些西瓜,这在中国,常见的不得了吧。这其实在美国,是涉嫌种族歧视的大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