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领域的你们喜欢看吃肉还是山村的特色天然美食呢?
说起临城腌肉,有四句诗是这么说的,“轻烧文火酌蘸糖,盐浸油封坛子装。最爱农家腌肉面,饱嗝三日有余香。”腌肉在临城县西部山区群众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是春节时制作,腌制好后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吃法很多,包饺子、蒸包子、炖菜、打卤面、做汤,《舌尖上的河北》今天介绍肥的不腻、瘦的不柴、喷香可口的临城腌肉。
一走进临城县郝庄村村民米聚兵家的小院,记者就闻到满院弥漫的浓浓的肉香。厨房里,一口大铁锅正咕嘟咕嘟地滚开着,切成一块块的肉和猪头、排骨等正在锅里煮着。灶膛里劈柴烧的正旺,不时发出哔哔剥剥的响声。老米腰系围裙,手拿铁钩、勺子、漏勺等工具,不时将锅里的肉搅一搅,翻一翻,过一会儿撇去浮在肉汤上的沫。老米今年55岁,老两口和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北京打工,年收入十几万元。今年过年老米家买的肉可不少。
“买了400斤,两头猪,腌一腌,也没有多少。够一年吃,亲戚朋友来了都喜欢吃这个腌猪肉。”
老米专门买的本村村民自养猪肉。肉买好后,带皮切成长、宽、厚各5公分左右的方块,下一步就是浸泡,要用清水分两次浸泡一晚上,然后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肉上的脏东西和腥味,下一步就是煮了。
“铁锅煮,火就用木柴,中火就可以,一锅煮一个小时。用大料、花椒、香叶,有七八种小料放到里边。放姜、蒜、大葱,这个味特别正道。”
老米家的肉多,一共要煮四锅,从早晨4点多一直煮到下午一点多钟才煮完,煮肉前他就通知了一些亲朋好友来吃肉。“山里边煮这个肉特别香,县城里没有这东西,感觉挺好,我吃了一轮了再吃一轮。”
肉煮出来后,要放在大盆等容器里晾凉,下一步就是上色和红烧。这个活由妻子付冬秀来完成。
付冬秀把煮肉汤晾凉后撇出上面的油,放入买肉时买的板油,一起练制红烧肉用的油,同时在另一个锅上为煮好的肉上色。记者看到,她把锅里的水烧热后,倒入多半瓶蜂蜜。“蜂蜜放了肉烧出来发红。这是红烧肉上色哩,红烧肉全凭这个哩。”
这边油练好了,捞出里面的油梭,上好色的肉捞出来,沥去水,倒入正热的油锅开始红烧。
记者看到,刚开始倒入油锅的肉因为含有一些水分噼噼叭叭地响,付冬秀用勺子不停地搅动,避免肉粘在锅上。随着红烧的时间越来越长,肉里的水分蒸发完了,不再发出响声,小块的肉有的开始浮出油面,肉块都变成了红通通的颜色,付冬秀说肉就红烧好了。
“你看沾了。来,瓮里倒吧。”
把红烧好的肉从油锅里捞出来,一块块通红油亮、外焦里嫩,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等肉稍凉一点,就开始放罐子里放。每放一层肉块,就均匀地洒一把盐, 肉装好罐后,等油锅里烧肉的油凉下来,就是最后一道工序——油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