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是谁的作品?
《祝福》是鲁迅的作品。小说着重刻画一个苦难深重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一生经历。寡妇祥林嫂因不堪婆家虐待,逃到鲁四家做佣工,后被婆婆捆走,强行卖到深山坳里给贺老六作妻。丈夫因病死去,儿子又被野狼吃掉,只得再回鲁四家做佣工。
因再嫁又寡被鲁家认为“败坏风俗”的不祥之物,在祝福时不许她洗祭祖器皿,给她精神上以致命打击。后将所有积蓄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做替身,企图借此赎罪;但在冬祭时,鲁家主人仍呵责她不许沾手祭器,从此失魂落魄,心身备受摧残,终于在被鲁家逐出后惨死于祝福的爆竹声中,直到临死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主题内涵
小说通过祥林嫂“想作奴隶而不可得”的一生的描述,典型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礼教的罪恶。
小说还通过满身“道学”气的鲁四老爷的形象,揭露了他们的伪善与凶恶;结尾以全镇在祝福中的欢乐与祥林嫂在雪中的倒毙加以对比,抒发了“我”的悲愤感受,作出了有力的批判和控诉。
《祝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这篇文章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也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
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最后,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我真傻,真的......”。作者通过祥林嫂对众人的倾诉,通过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写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这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1949年,以“陕甘宁教育厅”编撰的《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了一套临时课本,在这一版本中收录了《祝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祝福》这篇文章。
1956年,小说《祝福》由夏衍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幕。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祝福》在不同时期,被改编为不同版本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