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有许多适合做帝都的城市,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南京?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通过农民起义才成功登基的皇帝,要知道当初他不是皇位最有利的竞争者,但通过不断的努力,成功登顶,上位九五。但为何他要将首都定在南京呢?接下来我来为大家解释。
从唐代起,如果首都不设在幽州,那么百余年内,幽州必反。
唐代至今1400年里,幽州分别被唐、辽、金、蒙古帝国与元、明、清六个王朝统治。辽国将北京设为五京之一,金、清主动迁都北京,唐、蒙古与明最初并没有定都北京。这三个朝代分别发生了安史之乱、忽必烈篡位、靖难之役。这三场叛乱,叛军都以幽州为核心。
安史之乱。叛军大本营在幽州。即使平叛后,河北三镇依然各自独立。
忽必烈篡位。蒙古帝国大汗蒙哥死后,蒙古贵族们在首都和林推举阿里不哥为大汗。为争夺汗位,忽必烈在幽州发动叛乱。击败阿里不哥,篡夺汗位后,忽必烈为了避开草原上的蒙古贵族势力,将蒙古帝国首都从和林(今外蒙古境内)迁往大都(今北京),并建立元朝。而蒙古其他三大汗国不承认忽必烈为大汗,蒙古帝国从此解体。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在北平叛乱,四年后攻入南京。篡位后,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北京修建皇宫,此后明朝皇帝常驻北京。
边军叛乱,在历代王朝都是大问题。开国之初,各地都久经战乱,中央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军队,边军对中央构不成大威胁。但是王朝中期,内地承平日久,士兵军事素养开始下降。同时,由于土地兼并,失地兵员逃亡,王朝初年建立的军事动员体制不可避免地崩溃。
而边境由于军事压力,不断与游牧渔猎民族作战,军队拥有实战经验。同样由于军事压力,边境更多保留了全民皆兵式动员体系。由于幽州以南,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之地,所以唐代以后,各地边军中往往以幽州人数最多,动员能力最强。
比如唐中后期,幽州藩镇人口约150万,军队达到10万。因为幽州藩镇要独自面对契丹与奚人入侵,所以维持了一支十万人规模的军队。盛唐时户籍人口六千万,全国兵力也不过六十万。
比如靖难之役,燕王仅稳定控制北平、永平、保定三州府,人口不过百万,却可以动员十万士兵。收编宁王军队后,加上朵颜三卫等归附的蒙古部族,燕王军队可以达到十五万以上。最后,朱棣攻取南京一共带兵六万人,留守北平应该还有几万人。也就是打了四年,燕王依然有十几万军队。
而且边境与中央想法并不一致。唐王朝认为安禄山是乱臣贼子,可是在幽州武人们看来,安禄山能干翻李唐,简直是他们的大英雄。安史之乱后,幽州百姓们将安禄山、史思明并称二圣,专门设立庙宇加以供奉。后来幽州节度使张弘靖到任后,发现当地竟然供奉安禄山、史思明两个乱臣贼子,于是捣毁两人庙宇。导致幽州“人尤失望”,张弘靖最终亦死于乱军之中。
王朝中期,边军动员体系与战斗力都强于中央军。所以每个王朝中期都要面临一个问题,边军反了怎么办?
削弱边军会造成外敌入侵,比如北宋。边军过强也会引发叛乱,比如安史之乱。甚至仅仅降低生活水平,边军都有可能爆发足以摧毁一个王朝的叛乱,比如北魏六镇之乱。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也意识到了边军问题。
朱元璋办法是让自家人管理边军,在边境封九王,让自己九个儿子分别管理边军,互相牵制,又都效忠于明王朝。同时又设立了一系列制度,限制藩王权力。建文帝如果不瞎操作,燕王没有机会篡位。但是百年之后,明朝边军依然可能像北魏、唐代那样造反。
朱棣想法是,定都北京,自己组建三大营,由皇帝亲自管理边军。成祖之后二百多年里,除了明末,明朝一直没有大规模军队叛乱,对外战绩也不差。
从经济上看,南京明显比北京更适合当首都。但是,一个团体往往并不会选择最优解,而是经过博弈,选出一个最符合博弈结果的解。南北朝时,邺城作为东魏首都,完全不输于西魏首都长安,在经济上还有优势。但是西魏的继承者北周灭了东魏的继承者北齐,北周的继承者隋又统一了全国。
隋唐时,长安成世界第一大城,而邺城在一千多年里逐步沦为了一个小村庄。因此朱元璋定都南京,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