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就会发现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大致都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45亿年前,从太阳系的起点寻找答案。
太阳系是通过星云逐渐聚集而成的恒星系,想要形成太阳系,星云的直径至少需要达到1.5亿公里。在星云内部,存在大量尘埃和气体,这些物质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开始逐渐聚集。
星云的坍塌收缩,引起太阳系的旋转:
早期星云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逐渐坍塌收缩,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产生碰撞移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角动量守恒,让星云的旋转速度越来越快。
角动量守恒,简单来说就像是我们用手旋转一条绳子,在旋转过程中,把绳子缠绕在我们的手指上,绳子的旋转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星云也在收缩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速,决定了太阳公转的速度和方向。
随着星云旋转速度的增加,离心力让星云开始从中心向外延伸,整个星云就像一块面团,在旋转过程中被拉伸,变得更薄、更扁。
星云在向周围延伸时,星云中心受到了较大的压力,气体分子被挤压到一起,逐渐形成星云的内核,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内核的温度逐渐上升,成为早期的“婴儿太阳”。
“婴儿太阳”具有较大的质量,产生的引力作用,将周围的气体尘埃全部吞噬,星云的内部开始出现空洞圆环,围绕着具有较大质量的“婴儿太阳”。
此时的星云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面团形状,通过内部引力作用和离心力作用,被拉伸成一个扁平的圆盘,物质能量也都聚集到圆盘之中。
星云完成演变,等待太阳的诞生:
星云完成前期的质量聚集后,就需要等待太阳的苏醒。太阳需要花费数十亿年积累温度,当太阳内部开始产生氢氦核聚变时,太阳开始爆发出强烈的光和热,巨大的能量,进一步清理了太阳周围的空间,形成更加巨大的空白区域。
围绕在太阳周围的天体,也因为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辐射冲击,打破原有的平衡,开始进一步碰撞结合成更大的天体,物质尘埃碰撞形成小行星,小行星进一步结合,产生更大的行星。
星云随着太阳的成长进一步坍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进一步拉伸星云,最终让星云成为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盘,而太阳系中的全部物质能量,基本都在圆盘内部的平面中运转。
然而太阳并非直接进入到稳定期,星云的主要物质能量都形成了早期行星等天体,但依旧存在很多漏网之鱼,这些多余的物质,散布在太阳系周围,被太阳引力逐渐拉伸到内部。
太阳系成型后不久,散步在周围的多余天体,就由于太阳引力重新回到太阳系,对太阳系内部的天体进行了猛烈的撞击。
在这次的袭击中,太阳系的早期行星,绝大多数都被摧毁,地球也在这次袭击中被命中,撞击导致地球和小行星出现了严重的破碎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聚集成地球和月球。
很多科学家认为,地球丰富的水资源,也来源于这次袭击事件,大量携带水和冰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为地球带来了生命之源,甚至有可能为地球带来了有机物。
总结:
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在同一平面上运行,主要是由于星云内部的引力作用,以及角动量守恒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
星云就是宇宙中的一块充满可能性的“面团”,在坍塌收缩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旋转,就像是面团在厨师的手里旋转,面团会逐渐变薄变平,形成一块“面饼”。内部早期恒星产生的引力作用,以及旋转带来的离心力,让星云开始向内压缩,外围开始延伸,最终让恒星系的物质能量,集中到一个平面附近。
星云演变成一个健康的恒星系,行星就有可能在恒星的宜居带内诞生生命~
2024-09-0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