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第三章——教学的基本问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认识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认识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上的一对范畴: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着;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就具体的活动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现实的活动,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
* 学生主体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起辅助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乃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地位,这就是在国内广为流行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师生人际关系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 师生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在这种过程中遵循的关系。
* 师生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
1.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得活动发生的前提。2.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得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3.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5.师生人际关系还是影响学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民主型中,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学生,发扬民主。学生钦佩、尊敬、热爱教师。
三、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 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相当流行的看法是:教与学是合为一体的,具体表现为:教与学属于同一种活动,是同一种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教与学相互依存,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就怕没有教;同时教的变化影响学的变化,学的变化也影响教的变化。
* 许多教师认为,没有教就没有学,有教才有学,教的越多学的越多,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的过程。
☞教与学的区别
* 活动主体不同,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同,教的直接目的促进他人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而学的直接目的是学生为了自身的发展。学是教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 教对学起着引起、维持、促进等作用,同时还可能起着消极的限制作用和环境性的制约作用。
* 在一定范围内,教与学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发生,甚至有可能同步进行。
☞知识的解析
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陈述性知识范围包括:词语、名称、术语或标记;单一的命题或事实;作为有联系的论述而组织起来的命题或事实的集合等。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的认知成分、认知策略三类。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调节自己内部认知活动如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
☞教学中的发展智力目标
* 智力的概念:把智力理解为一个人的神经活动的功能特性在人的一切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它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综合性的认识潜能,在日常生活中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聪明程度”。
☞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 在教学中大力促成学生智力的发展,那么就为提高他们各种认识活动的效率提供了可能性。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作用更为长远,它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使人终身受益。智力是影响整个学习效果包括知识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智力的有限性:智力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虽然一个人能形成怎样的能力,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受其智力的影响,但是个体之间能力高低,成就大小的差异,主要地并非取决于智力的差异,而是取决于知识、性格等因素,也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不能过高地估计发展智力的意义。教学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能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
* 能力:能力是保证个体能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主观条件,是由知识和智力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 在教学目标中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应该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做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际上,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广泛的内容,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其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提高学生的基本的认识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认知过程
* 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
* 我国心理学界较多的人从广狭两义两方面来界定这一概念:广义上即认识,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具体过程;狭义上的认知即再认,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一般所说的“认知”就是广义而言的,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即信息加工的过程。
☞影响教学的认知因素
* 认知结构:它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有意义学习即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总是通过将新的知识与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而进行的。
*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 认知发展准备:主要包括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功能的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是遗传素质、生活经验、环境刺激、个体学习活动等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新的学习的水平和速度。
* 认知风格即认知方式:指学生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持久一贯的独特风格。
☞教学的情感过程
* 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学过程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
* 情感:广义上来说一切态度体验包括情绪体验都属于情感的范围。它的核心意义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这种过程与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认知不同,它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 接受学习:即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所学的东西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务独立发现,而只需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
* 接受学习的优点与局限:
优点: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接受学习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接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
局限性: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收到很多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其次,对于在认知发展上已经达到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刚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领域时,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仅靠接受学习是不够的。最后,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 发现学习的优点: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方式,有助于保持记忆。
* 发现学习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很低;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理科教学;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发现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主义;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去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发明创造一样。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 区别: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发现学习法中老师只提供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 联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发现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的理解。
【感悟】本章主要讲了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师生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校的进步和教师自身的进步。智力不能代表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有各的好处,在教学目标不同时,或者对提高学生不同技能方面,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
☞认识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上的一对范畴: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着;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就具体的活动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现实的活动,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
* 学生主体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起辅助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乃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地位,这就是在国内广为流行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师生人际关系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 师生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在这种过程中遵循的关系。
* 师生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
1.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得活动发生的前提。2.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得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3.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5.师生人际关系还是影响学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民主型中,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学生,发扬民主。学生钦佩、尊敬、热爱教师。
三、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 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相当流行的看法是:教与学是合为一体的,具体表现为:教与学属于同一种活动,是同一种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教与学相互依存,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就怕没有教;同时教的变化影响学的变化,学的变化也影响教的变化。
* 许多教师认为,没有教就没有学,有教才有学,教的越多学的越多,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的过程。
☞教与学的区别
* 活动主体不同,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同,教的直接目的促进他人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而学的直接目的是学生为了自身的发展。学是教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 教对学起着引起、维持、促进等作用,同时还可能起着消极的限制作用和环境性的制约作用。
* 在一定范围内,教与学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发生,甚至有可能同步进行。
☞知识的解析
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陈述性知识范围包括:词语、名称、术语或标记;单一的命题或事实;作为有联系的论述而组织起来的命题或事实的集合等。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的认知成分、认知策略三类。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调节自己内部认知活动如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
☞教学中的发展智力目标
* 智力的概念:把智力理解为一个人的神经活动的功能特性在人的一切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它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综合性的认识潜能,在日常生活中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聪明程度”。
☞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 在教学中大力促成学生智力的发展,那么就为提高他们各种认识活动的效率提供了可能性。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作用更为长远,它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使人终身受益。智力是影响整个学习效果包括知识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智力的有限性:智力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虽然一个人能形成怎样的能力,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受其智力的影响,但是个体之间能力高低,成就大小的差异,主要地并非取决于智力的差异,而是取决于知识、性格等因素,也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不能过高地估计发展智力的意义。教学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能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
* 能力:能力是保证个体能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主观条件,是由知识和智力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 在教学目标中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应该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做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际上,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广泛的内容,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其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提高学生的基本的认识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认知过程
* 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
* 我国心理学界较多的人从广狭两义两方面来界定这一概念:广义上即认识,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具体过程;狭义上的认知即再认,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一般所说的“认知”就是广义而言的,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即信息加工的过程。
☞影响教学的认知因素
* 认知结构:它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有意义学习即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总是通过将新的知识与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而进行的。
*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 认知发展准备:主要包括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功能的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是遗传素质、生活经验、环境刺激、个体学习活动等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新的学习的水平和速度。
* 认知风格即认知方式:指学生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持久一贯的独特风格。
☞教学的情感过程
* 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学过程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
* 情感:广义上来说一切态度体验包括情绪体验都属于情感的范围。它的核心意义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这种过程与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认知不同,它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 接受学习:即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所学的东西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务独立发现,而只需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
* 接受学习的优点与局限:
优点: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接受学习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接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
局限性: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收到很多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其次,对于在认知发展上已经达到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刚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领域时,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仅靠接受学习是不够的。最后,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 发现学习的优点: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方式,有助于保持记忆。
* 发现学习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很低;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理科教学;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发现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主义;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去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发明创造一样。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 区别: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发现学习法中老师只提供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 联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发现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的理解。
【感悟】本章主要讲了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师生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校的进步和教师自身的进步。智力不能代表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有各的好处,在教学目标不同时,或者对提高学生不同技能方面,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