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孙策之死的真正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孙策是东吴霸业的实际开拓者,孙策为维护孙氏政权的长治久安采取了的重大举措。孙策是怎么死的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 三国 演义孙策之死的真正原因,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孙策之死
孙策,男,中国东汉时期的英雄人物,能文善武,出生于175年,死于200年,享年25岁。那么,这样的一代年轻有为的“小霸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孙策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孙坚的长子,孙权的长兄。是吴国孙权的哥哥啊,这样的人物,虽然生活衣食不缺、荣华富贵,可是,他却有着自己的思想,要继承父亲杨坚的遗业,坚持能够称霸称雄。
公元191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在战争周战死,孙策就运回了父亲的灵柩,然后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孙策这人,容貌俊美,且性格开朗、直率、大度,善于听取部属的 意见 ,很会用人,说话又爱开些玩笑,有 幽默 感,因此赢得了士人、百姓的拥戴,士民都愿意为他拼命效忠。
后来,袁术帐下的张纮前去找了孙策,要孙策投奔袁术。
200年4月,孙策于出外狩猎时遭到许贡的三门客所刺击,回吴之后因重伤而不久过世,享年二十六岁。
孙策和孙权关系如何
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会用人等特点。
张(纟龙)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后来,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众将和从人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孙权却不像这样。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
我们已经知道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这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朗在《三国演义》中只在第七回出现一次。《三国志》中也无孙朗,从裴松之所注引的书籍来看,《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中,实有孙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朗)为定武中郎将,(遣)【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其中的孙匡实是孙朗。可能因为他被“禁锢终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遗忘了。可孙权又为何因一次战役胜负,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别族禁锢呢?
这样看来,孙家五兄弟中,孙策、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难道还不令人深疑吗?另外孙权的三个父叔中,孙静和孙贲都无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孙辅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孙权关了起来。据《三国志·孙辅传》上说:“(孙辅)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另外像孙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像这样。还不令人怀疑吗?
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纟龙)、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孙策之死和于吉神仙有关系吗
于吉是谁
于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史书有两种说法:(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2)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后为孙策所杀。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枫桥镇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滩等古地名,据说与于吉有关。
在《三国演义》中,把孙策的死归罪于于吉,其实不然。在正史上明确记载孙策是被刺客淬毒武器刺伤,最后身亡。在《三国志》中还专门保留了一段郭嘉对于孙策的一段评论: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这段评论就像是一段谶语,似乎郭嘉早就料到了孙策的下场。
当然,于吉和孙策之间确实有些纠葛。在《三国志》裴松之引《江表传》中曾经记载了孙策和于吉的这段恩怨。
当孙策刚刚平定江东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于吉在老百姓之间非常有名望。这位于吉经常往来吴郡、会稽之间,建立了许多道场,聚集众人,在一起烧香、诵经,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并且制作一些符水为百姓看病,效果都很灵验,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吴郡、会稽很多百姓都信奉于吉。孙策早就听说过于吉的名字,起初并不在意。汉末 天下 大乱,百姓贫苦,一些穷人更是缺医少药,于吉以制作符水,为百姓治病的面貌出现,对于孙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当有一次孙策在城门楼上聚集众将,大宴宾客的时候,于吉穿着道袍经过城门,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未经过 请示 孙策,就自动离开座位去追随于吉,即便是一些保安人员大声阻止也不管用。孙策很生气,大家对于吉的尊崇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孙策的敬畏,孙策怎么能够容忍对自己权位构成威胁的于吉存在呢。于是,孙策下令抓了于吉。
此时的于吉,罪不至死,可是一些民众看到于神仙被抓了,都非常激动,一些贵妇人更跑到吴太夫人那里,请求出面救救于吉。吴太夫人也是于吉的信徒,根本没有考虑很多,直接自己的意思告诉了孙策。吴太夫人没想到自己一番话反而让孙策动了杀机。孙策也毫不隐瞒,对吴太夫人说:“于吉乃是妖道,擅长蛊惑人心。军中法纪森严,可一些将领见到于吉之后竟然不在顾念君臣 礼仪 ,抛下儿子去拜谒于吉。像这样的人,怎能不杀?”孙策一点不怕丑,把自己心底深处的尴尬和恐惧都告诉了母亲。后来,那些信奉于吉的将领又联名上书,请求赦免于吉,他们没想到孙策看了这份联名信之后更加火大。这些将领好不懂事,竟然威胁起孙策来了。
孙策对诸位将领就没有把心底的隐私相告了,而是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当年那个交州刺史张津,放弃前代圣人的训诫,废弃汉朝的律法,而去信奉道教,自称说能够帮助教化百姓,结果却被少数民族给杀了。孙策告诉将领们,于吉这人一点帮助没有,自己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杀他,谁劝也没用。孙策对于将领们,更多是用权势来压迫,有点耍横了。
于吉就这么被杀了,当然有信奉的人就说,于吉没有死,而是脱下皮囊成仙了。裴松之还引用了几家相关史料,大都是说于吉如何有神通,却依旧被孙策斩杀。
其实在汉末,还有几位有名的道士,比如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比如戏弄曹操的左慈,还有割据一方的张鲁。这四位道教的大宗师选择了不同的布道方式,结局也各不相同。
于吉选择了是以符水治病为幌子,聚集人气,然后修道诵经,;在布道的时候,尤其注重走上层路线,争取了孙策帐下许多重要将领。这些对于道法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可是于吉却忽略了世俗权势对宗教的影响,结果死于非命。一旦宗教撼动了世俗的权势,那统治者必将全力反扑,由默许,支持,转变成剿杀。
猜你喜欢:
1. 孙策的死是怎么回事
2. 孙策怎么死的
3. 孙策的英勇退敌趣闻
4. 三国志读书笔记精选
5. 刺客怎么造句
三国演义孙策之死
孙策,男,中国东汉时期的英雄人物,能文善武,出生于175年,死于200年,享年25岁。那么,这样的一代年轻有为的“小霸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孙策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孙坚的长子,孙权的长兄。是吴国孙权的哥哥啊,这样的人物,虽然生活衣食不缺、荣华富贵,可是,他却有着自己的思想,要继承父亲杨坚的遗业,坚持能够称霸称雄。
公元191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在战争周战死,孙策就运回了父亲的灵柩,然后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孙策这人,容貌俊美,且性格开朗、直率、大度,善于听取部属的 意见 ,很会用人,说话又爱开些玩笑,有 幽默 感,因此赢得了士人、百姓的拥戴,士民都愿意为他拼命效忠。
后来,袁术帐下的张纮前去找了孙策,要孙策投奔袁术。
200年4月,孙策于出外狩猎时遭到许贡的三门客所刺击,回吴之后因重伤而不久过世,享年二十六岁。
孙策和孙权关系如何
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会用人等特点。
张(纟龙)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后来,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众将和从人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孙权却不像这样。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
我们已经知道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这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朗在《三国演义》中只在第七回出现一次。《三国志》中也无孙朗,从裴松之所注引的书籍来看,《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中,实有孙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朗)为定武中郎将,(遣)【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其中的孙匡实是孙朗。可能因为他被“禁锢终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遗忘了。可孙权又为何因一次战役胜负,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别族禁锢呢?
这样看来,孙家五兄弟中,孙策、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难道还不令人深疑吗?另外孙权的三个父叔中,孙静和孙贲都无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孙辅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孙权关了起来。据《三国志·孙辅传》上说:“(孙辅)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另外像孙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像这样。还不令人怀疑吗?
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纟龙)、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孙策之死和于吉神仙有关系吗
于吉是谁
于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史书有两种说法:(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2)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后为孙策所杀。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枫桥镇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滩等古地名,据说与于吉有关。
在《三国演义》中,把孙策的死归罪于于吉,其实不然。在正史上明确记载孙策是被刺客淬毒武器刺伤,最后身亡。在《三国志》中还专门保留了一段郭嘉对于孙策的一段评论: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这段评论就像是一段谶语,似乎郭嘉早就料到了孙策的下场。
当然,于吉和孙策之间确实有些纠葛。在《三国志》裴松之引《江表传》中曾经记载了孙策和于吉的这段恩怨。
当孙策刚刚平定江东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于吉在老百姓之间非常有名望。这位于吉经常往来吴郡、会稽之间,建立了许多道场,聚集众人,在一起烧香、诵经,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并且制作一些符水为百姓看病,效果都很灵验,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吴郡、会稽很多百姓都信奉于吉。孙策早就听说过于吉的名字,起初并不在意。汉末 天下 大乱,百姓贫苦,一些穷人更是缺医少药,于吉以制作符水,为百姓治病的面貌出现,对于孙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当有一次孙策在城门楼上聚集众将,大宴宾客的时候,于吉穿着道袍经过城门,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未经过 请示 孙策,就自动离开座位去追随于吉,即便是一些保安人员大声阻止也不管用。孙策很生气,大家对于吉的尊崇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孙策的敬畏,孙策怎么能够容忍对自己权位构成威胁的于吉存在呢。于是,孙策下令抓了于吉。
此时的于吉,罪不至死,可是一些民众看到于神仙被抓了,都非常激动,一些贵妇人更跑到吴太夫人那里,请求出面救救于吉。吴太夫人也是于吉的信徒,根本没有考虑很多,直接自己的意思告诉了孙策。吴太夫人没想到自己一番话反而让孙策动了杀机。孙策也毫不隐瞒,对吴太夫人说:“于吉乃是妖道,擅长蛊惑人心。军中法纪森严,可一些将领见到于吉之后竟然不在顾念君臣 礼仪 ,抛下儿子去拜谒于吉。像这样的人,怎能不杀?”孙策一点不怕丑,把自己心底深处的尴尬和恐惧都告诉了母亲。后来,那些信奉于吉的将领又联名上书,请求赦免于吉,他们没想到孙策看了这份联名信之后更加火大。这些将领好不懂事,竟然威胁起孙策来了。
孙策对诸位将领就没有把心底的隐私相告了,而是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当年那个交州刺史张津,放弃前代圣人的训诫,废弃汉朝的律法,而去信奉道教,自称说能够帮助教化百姓,结果却被少数民族给杀了。孙策告诉将领们,于吉这人一点帮助没有,自己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杀他,谁劝也没用。孙策对于将领们,更多是用权势来压迫,有点耍横了。
于吉就这么被杀了,当然有信奉的人就说,于吉没有死,而是脱下皮囊成仙了。裴松之还引用了几家相关史料,大都是说于吉如何有神通,却依旧被孙策斩杀。
其实在汉末,还有几位有名的道士,比如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比如戏弄曹操的左慈,还有割据一方的张鲁。这四位道教的大宗师选择了不同的布道方式,结局也各不相同。
于吉选择了是以符水治病为幌子,聚集人气,然后修道诵经,;在布道的时候,尤其注重走上层路线,争取了孙策帐下许多重要将领。这些对于道法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可是于吉却忽略了世俗权势对宗教的影响,结果死于非命。一旦宗教撼动了世俗的权势,那统治者必将全力反扑,由默许,支持,转变成剿杀。
猜你喜欢:
1. 孙策的死是怎么回事
2. 孙策怎么死的
3. 孙策的英勇退敌趣闻
4. 三国志读书笔记精选
5. 刺客怎么造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