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有什么?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从1952 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4%。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人民币,1976年增加到29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1976年的319元。
在“一五”计划的基础上,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大规模投资,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累计达4956.3亿元。
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发展。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046万吨。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发展到1976年的2031亿度。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716万吨。原煤从1949年的3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52万辆。
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批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设施相继建成。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经过改造的宝成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为中国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建了前提。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 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726.1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年的137市斤提高到1976年的316市斤。
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888.8万担增加到1976年的4110.9万担,亩产量从1949年的22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6市斤。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全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31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54元增加到365元。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下,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初步得到满足,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着力扫除文盲、大力推广普通话、 并加大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从 1949 年到 1976年、 小学校从34.7万所发展到104.4万所,在校生从2439万人发展到1.5亿人;中学校从4045所发展到19.2万所,在校生从103.9万人发展到5836.5万人;高等学校从205所发展到434所,在校生从11.7万人发展到67.4万人。
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剧 电影 音乐、舞蹈、小说、散文和诗歌等都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郭沫若、茅盾、范文澜、翦伯赞、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徐悲鸿、白石、梅兰芳等一批社会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为繁荣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和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于1975年11月发射成功。
在生物技术方面,197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功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973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科技战线上的这些重大成就,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 完成了四个现代化建设。
2. 实现了人民大部分走上小康生活。
3. 收复香港、澳门。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解决您的疑问,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