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为了一点小事大发雷霆,把怒火都发在你的身上,有时候我们气不过,就争吵了起来。
还常常为了争论一件事情的对错而争执不休,甚至到最后大打出手。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中,每天都会上演或多或少这样的一些冲突和争执。真的要论个是非对错的话,恐怕就很难再与之好好相处了。
人与人之间最复杂的就是人际关系,每个人的认知、价值观、性格和看待事情的角度各不相同,造成最后的结果自然就不一样。
如果都理性按规矩办事可能会简单很多,但人又不是机器,不可能输入正确的指令就给出正确的答案。
人都是有感情的,也比较感性的,所以难免夹带着一些情绪在里面,就会经常产生这样的不理解或不谅解。
得到对方的理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那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够理解对方呢?
我们可以试着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冲突这样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想法,而性格又决定了他的言行。
他的认知,是从小从家庭和学校中学习慢慢积累的,多数人出学校后不太愿意再继续学习(看书、学习一些课程),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个人修养。他们认为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而且认为出了学校就不必再看书学习了。所以他们到了社会上,与人交往时就只能用原来的那套认知。
一个人的性格更是如此,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旦养成是非常难改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一个人的认知和性格定型后,又不打算继续学习改善自己时,他的言行举止是受自己支配的,不受外界变化而变化的。处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被限制在很小的一个空间,让他无法看到事件的全貌。
当我们在相处过程中,发生了意见不一致和冲突时,如果你与他不处在同一认知水平,又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件的事的话,就会很容易发生争执,也都会觉得对方怎么这样,怎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和行为呢!为什么他就是理解不了我呢?到最后气不过也只有以争吵来结束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认为一个人犯错也会因其本身性格类别而来。比如偏感性的人,遇事冲动,很难冷静思考;偏理性的人,又缺行动力。
当我们知道他是什么样的性格,我们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了。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夸赞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回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好,不把自己的不愉快发泄到别人身上。对于“不贰过”更是如此,普通人根本就做不到不犯第二次错误,因为这是需要改变自己性格的,是非常难的。
那么当冲突发生时,对方不理解我们,而把怒火和责任全推给你时,你是对着干大吵一架?还是受负面影响把怒气发泄给身边人?还是自己默默承受?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自处呢?如何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呢?
首先,我们要能及时察觉到自己正处在负面情绪包围并可能引发自己负面情绪爆发的危险阶段。察觉后我们试着做几个深呼吸或逃离现场,试着按下情绪暂停键等自己情绪慢慢地平复下来。
当你情绪稳定后,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要与他争个对错呢?这件事情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么样的,是跟我认为的那样吗?如果我与他争执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争胜了结果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要改变他的想法,让他想的和我一样吗?我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如果你思考后有了答案,以后再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另外再换个角度来看待整件事情,看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从中找到正面的东西。
比如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会不会也是这种反应。反思我们如果这样做,会不会对方也难以接受。如果这种行为不对,那么我们下次就不能这么做。
当你从中得到启发后,后续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你就知道如何应对了。
你看这是不是也是一个自我提升,改善自我的机会呢?
当我们发生冲突时,身心都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是需要自己来安抚好自己的身心的。不然日子久了,堆积得多了,到爆发的时候,伤害会更大。
多数时候我们以为一笑而过,事情就真的过去了,其实并没有,因为身体是有记忆的,你当时没有把身体的伤痛给安抚好,后期只要遇到类似的事,就很容易一爆而发。
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因为孩子做错事了,我们不理智的时候,会把他打骂一顿。事情过后,孩子还是跟我们笑嘻嘻的,我们也就以为这个不愉快,就过去了。其实并没有过去,伤痛已经进入了孩子的身体,成为了潜意识。当他长大之后,有时会莫名的发生一些事情,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些情绪从何而来,那是因为以前潜藏在他身体记忆里的潜意识被某些事激发出了。
所以在伤痛后我们要做伤痛重建,及时抚平伤痛和负面情绪。
多数时候,我们都想改变他人,让对方成为我们眼中理想的人。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改变他人,你要知道他不理解你,是因为他的认知,他觉得这件事是这样的,你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至于事情的真相和你真实的面貌,或许他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只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他就要这样做。
至于真实的事或真实的你,并不是你做出来,他就能了解的。既然他是这么认为的,那么他的行为表现是符合他所想的,所以对于他来说是没有错的。如果我们能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话,事情或许就简单多了,你或许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一个固执的人,当你去反驳他时,他就更加肯定了你的是错的,他的是对的。对于不那么固执的人,有时不反驳,或许他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但不排除你和他大吵一架之后,他才会恍然醒悟。)所以这个沟通的尺度因人而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懂你,不理解你,真的不要太过介意,不然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当中而不能自拔,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当我们试着放宽自己的心态,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简单了很多,快乐了很多。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都要去计较,都要去争论个输赢,那还怎么开心快乐得起来呢,是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放过他人,其实是真正的是放过了自己。
还常常为了争论一件事情的对错而争执不休,甚至到最后大打出手。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中,每天都会上演或多或少这样的一些冲突和争执。真的要论个是非对错的话,恐怕就很难再与之好好相处了。
人与人之间最复杂的就是人际关系,每个人的认知、价值观、性格和看待事情的角度各不相同,造成最后的结果自然就不一样。
如果都理性按规矩办事可能会简单很多,但人又不是机器,不可能输入正确的指令就给出正确的答案。
人都是有感情的,也比较感性的,所以难免夹带着一些情绪在里面,就会经常产生这样的不理解或不谅解。
得到对方的理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那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够理解对方呢?
我们可以试着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冲突这样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想法,而性格又决定了他的言行。
他的认知,是从小从家庭和学校中学习慢慢积累的,多数人出学校后不太愿意再继续学习(看书、学习一些课程),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个人修养。他们认为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而且认为出了学校就不必再看书学习了。所以他们到了社会上,与人交往时就只能用原来的那套认知。
一个人的性格更是如此,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旦养成是非常难改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一个人的认知和性格定型后,又不打算继续学习改善自己时,他的言行举止是受自己支配的,不受外界变化而变化的。处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被限制在很小的一个空间,让他无法看到事件的全貌。
当我们在相处过程中,发生了意见不一致和冲突时,如果你与他不处在同一认知水平,又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件的事的话,就会很容易发生争执,也都会觉得对方怎么这样,怎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和行为呢!为什么他就是理解不了我呢?到最后气不过也只有以争吵来结束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认为一个人犯错也会因其本身性格类别而来。比如偏感性的人,遇事冲动,很难冷静思考;偏理性的人,又缺行动力。
当我们知道他是什么样的性格,我们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了。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夸赞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回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好,不把自己的不愉快发泄到别人身上。对于“不贰过”更是如此,普通人根本就做不到不犯第二次错误,因为这是需要改变自己性格的,是非常难的。
那么当冲突发生时,对方不理解我们,而把怒火和责任全推给你时,你是对着干大吵一架?还是受负面影响把怒气发泄给身边人?还是自己默默承受?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自处呢?如何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呢?
首先,我们要能及时察觉到自己正处在负面情绪包围并可能引发自己负面情绪爆发的危险阶段。察觉后我们试着做几个深呼吸或逃离现场,试着按下情绪暂停键等自己情绪慢慢地平复下来。
当你情绪稳定后,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要与他争个对错呢?这件事情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么样的,是跟我认为的那样吗?如果我与他争执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争胜了结果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要改变他的想法,让他想的和我一样吗?我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如果你思考后有了答案,以后再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另外再换个角度来看待整件事情,看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从中找到正面的东西。
比如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会不会也是这种反应。反思我们如果这样做,会不会对方也难以接受。如果这种行为不对,那么我们下次就不能这么做。
当你从中得到启发后,后续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你就知道如何应对了。
你看这是不是也是一个自我提升,改善自我的机会呢?
当我们发生冲突时,身心都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是需要自己来安抚好自己的身心的。不然日子久了,堆积得多了,到爆发的时候,伤害会更大。
多数时候我们以为一笑而过,事情就真的过去了,其实并没有,因为身体是有记忆的,你当时没有把身体的伤痛给安抚好,后期只要遇到类似的事,就很容易一爆而发。
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因为孩子做错事了,我们不理智的时候,会把他打骂一顿。事情过后,孩子还是跟我们笑嘻嘻的,我们也就以为这个不愉快,就过去了。其实并没有过去,伤痛已经进入了孩子的身体,成为了潜意识。当他长大之后,有时会莫名的发生一些事情,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些情绪从何而来,那是因为以前潜藏在他身体记忆里的潜意识被某些事激发出了。
所以在伤痛后我们要做伤痛重建,及时抚平伤痛和负面情绪。
多数时候,我们都想改变他人,让对方成为我们眼中理想的人。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改变他人,你要知道他不理解你,是因为他的认知,他觉得这件事是这样的,你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至于事情的真相和你真实的面貌,或许他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只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他就要这样做。
至于真实的事或真实的你,并不是你做出来,他就能了解的。既然他是这么认为的,那么他的行为表现是符合他所想的,所以对于他来说是没有错的。如果我们能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话,事情或许就简单多了,你或许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一个固执的人,当你去反驳他时,他就更加肯定了你的是错的,他的是对的。对于不那么固执的人,有时不反驳,或许他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但不排除你和他大吵一架之后,他才会恍然醒悟。)所以这个沟通的尺度因人而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懂你,不理解你,真的不要太过介意,不然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当中而不能自拔,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当我们试着放宽自己的心态,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简单了很多,快乐了很多。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都要去计较,都要去争论个输赢,那还怎么开心快乐得起来呢,是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放过他人,其实是真正的是放过了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