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礼”“乐”简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儒家的“礼”是什么?
古人往往将“礼”“乐”并称,但自孔子以后,“乐”便已经失传,又是因为什么?
《论语.子路》中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恰当,刑罚不恰当,人民就不知如何是好。)在那个时候,“礼”“乐”就像现在的法律法规,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
可是又不一样,很不一样!“礼”“乐”确实在约束人的行为,方式上不是要从外在约束人的表现行为,而是从内在约束人,从人的内心去约束人,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不想做坏事,那么他就不会主动的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礼”和“乐”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同样是在约束人的内心。这种约束不是从外在强制人怎么思考(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是提出一个标准,认可这种标准的人就会发自内心的去按照这个标准去做,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诚意”。同时,“礼”“乐”作为一种普世标准,当世人都明白“礼”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一旦有人不符合“礼”“乐”标准,就会被判定为失“礼”,大约就像现在的违法违规一样。
那么为什么“乐”会失传?
人的内心在被约束之后,内心就会变得清澈,人能够感受到“乐”的美好,是因为人有这样澄静的内心,“乐”也因此是祥和纯净的,这种音乐是不适合内心充满欲望的人听的。
可是,春秋时代的中华大地已经是“礼崩乐坏”了,在战国时代更是为了土地,为了利益,为了野心不断地爆发野蛮的战争,使用的手段更是“攻心为上”。这样的人心如何能够承载孔夫子所讲的乐?反而如荆轲的《易水歌》和刘邦唱的《大风歌》更让人心情激动,更容易被人接受,“乐”的失传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
这些能让人接受的音乐反倒不是孔子所说的乐,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呀礼呀,不只是送送玉帛这样的礼物这么简单啊?乐呀乐呀,不只是敲敲钟鼓之类的乐器这么简单的啊?——《论语.阳货》)儒家是要通过“礼”、“乐”的约束,不断的提升人内在的道德,这就是用外在影响内在,然后再用内在反馈外在,事实上,“礼”和“乐”是用来儒家修炼人内心的法门。
“礼”呢?我认为真正的“礼”也失传了,然中华大地一直被称作礼仪之邦,这个礼仪和孔夫子所说的“礼”已经大不一样了。
《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一般释意为: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好极了!依礼而言,与其过于奢侈浪费,宁可节俭朴素。办理丧葬大事,与其过于注重形式与外表的繁文缛节,宁可内心哀戚。”
我们需要向深层思考一下,孔子说的是:礼最注重的不是表面,而是人的内心。若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去执礼的时候,外在的形式就变得次要了。
同样的道理在佛教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阿育王前世为一小儿之时,曾以游戏用的沙团供养佛陀。佛陀让阿难将沙倒于如来经行之处,并由此预言:此儿将于佛灭度一百年后,在印度为转轮圣王,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如来舍利,传播佛法于天下。
阿育王前世的小儿因为在游戏的时候看见释迦摩尼,便捧一捧沙子供奉给释迦摩尼,他是发自内心的崇敬佛陀,他的心里也已经认为自己那一捧沙子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这就足够了,对于佛陀来说,人心向善是最为殊胜的。
而在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年里,人越来越重视礼的表面形式,忽略了礼根本的含义。叔孙通为刘邦制订了西汉的“礼”,然后刘邦说了一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仅在孔夫子离开不足三百年之后,本该是“内圣外王”的刘邦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孔夫子若是听到该有多么伤心。
古人往往将“礼”“乐”并称,但自孔子以后,“乐”便已经失传,又是因为什么?
《论语.子路》中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恰当,刑罚不恰当,人民就不知如何是好。)在那个时候,“礼”“乐”就像现在的法律法规,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
可是又不一样,很不一样!“礼”“乐”确实在约束人的行为,方式上不是要从外在约束人的表现行为,而是从内在约束人,从人的内心去约束人,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不想做坏事,那么他就不会主动的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礼”和“乐”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同样是在约束人的内心。这种约束不是从外在强制人怎么思考(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是提出一个标准,认可这种标准的人就会发自内心的去按照这个标准去做,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诚意”。同时,“礼”“乐”作为一种普世标准,当世人都明白“礼”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一旦有人不符合“礼”“乐”标准,就会被判定为失“礼”,大约就像现在的违法违规一样。
那么为什么“乐”会失传?
人的内心在被约束之后,内心就会变得清澈,人能够感受到“乐”的美好,是因为人有这样澄静的内心,“乐”也因此是祥和纯净的,这种音乐是不适合内心充满欲望的人听的。
可是,春秋时代的中华大地已经是“礼崩乐坏”了,在战国时代更是为了土地,为了利益,为了野心不断地爆发野蛮的战争,使用的手段更是“攻心为上”。这样的人心如何能够承载孔夫子所讲的乐?反而如荆轲的《易水歌》和刘邦唱的《大风歌》更让人心情激动,更容易被人接受,“乐”的失传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
这些能让人接受的音乐反倒不是孔子所说的乐,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呀礼呀,不只是送送玉帛这样的礼物这么简单啊?乐呀乐呀,不只是敲敲钟鼓之类的乐器这么简单的啊?——《论语.阳货》)儒家是要通过“礼”、“乐”的约束,不断的提升人内在的道德,这就是用外在影响内在,然后再用内在反馈外在,事实上,“礼”和“乐”是用来儒家修炼人内心的法门。
“礼”呢?我认为真正的“礼”也失传了,然中华大地一直被称作礼仪之邦,这个礼仪和孔夫子所说的“礼”已经大不一样了。
《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一般释意为: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好极了!依礼而言,与其过于奢侈浪费,宁可节俭朴素。办理丧葬大事,与其过于注重形式与外表的繁文缛节,宁可内心哀戚。”
我们需要向深层思考一下,孔子说的是:礼最注重的不是表面,而是人的内心。若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去执礼的时候,外在的形式就变得次要了。
同样的道理在佛教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阿育王前世为一小儿之时,曾以游戏用的沙团供养佛陀。佛陀让阿难将沙倒于如来经行之处,并由此预言:此儿将于佛灭度一百年后,在印度为转轮圣王,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如来舍利,传播佛法于天下。
阿育王前世的小儿因为在游戏的时候看见释迦摩尼,便捧一捧沙子供奉给释迦摩尼,他是发自内心的崇敬佛陀,他的心里也已经认为自己那一捧沙子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这就足够了,对于佛陀来说,人心向善是最为殊胜的。
而在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年里,人越来越重视礼的表面形式,忽略了礼根本的含义。叔孙通为刘邦制订了西汉的“礼”,然后刘邦说了一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仅在孔夫子离开不足三百年之后,本该是“内圣外王”的刘邦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孔夫子若是听到该有多么伤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