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侨中黄建成

2023-03-29 · TA获得超过20.5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9.5万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8289万
展开全部

天之道的意思——“天之道”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天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间的规矩”。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道”指的是真理或者规矩、道理。


【作品出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作品原文】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 春秋时期 ] 老子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作品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

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作品注释】

①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②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作品赏析】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他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因而,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在古人的哲学思想中,把天地万物、我们生存的自然空间包括宇宙称为“天”,把日月轮转、四季变化、斗转星移、三界的变化和沧海桑田称之为“天运”。天道则是我们所处空间中的规矩和真理,只要生活在其中的生命都必须遵循,这就好像一个国家有它的法律一样,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这个国家才会安定祥和,如果有捣乱违反的人自然要受到惩罚。天道就是宇宙空间中的真理,也是形成万物、维持万物生灵正常生活的规矩和准则。

此外老子还在道德经中提到了“人之道”。天之道乃是天地运行的道理、真理,人之道则是为人之道,也就是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上善若水的人。老子写道德经除了向人们说明天道是什么之外,还阐述了为人之道,希望人们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也是道德经名字的由来,顺应天道提升品德,谓之“道德”。

天道乃是世间的真理,所以我们的为人之道必须要顺应世间的真理,古时候所谓的修道,其实也是让自己顺应天道,实践这个真理,然后才能够超出普通人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修道者。佛教里的和尚也是一样,他们所学习的佛法其实也是天道,只是各自的称呼不同罢了,实际上都是万法归宗,最终的目的都一样。


【创作背景】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现存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大约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老子著述了《德道经》,是古今中外唯一一部由圣人亲自撰著留存于世的“一本正经”。老子是德道文化的开创者,与五千年前的黄帝法道文化、七千年前的伏羲易道文化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根。

圆圆o圈
2022-08-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3万
展开全部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从这一章的语言,我们可以明显的又从人性的角度、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一个比较。天之道、人之道;天之道是怎么样呢?天之道就是利而不害,说通俗一点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这说明人心它是个非常乖戾的事物。
这个乖戾的事物,意思是说它偏偏不按自然的这种规律去办,它非要按自己的心情和欲望去办。所以它越是有的时候,它越是奢望;越奢望,那么它越是有为,越是有为,它的心机就越是发达,越发达,它越是扰乱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扰乱了天道的这种运作。
当然这个天道的运作,你再怎么扰乱,它还是要帮助你的,因为你的所有的存在它已经给你匡定了,这个匡定的意思就是说你扰乱不了它,但是你扰乱的结果,最后就是你扰乱了自己。
所以说天之道犹张弓乎?无非就是说要我们学会一个方法,那就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就像我们昨天谈到日本的山岸主义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的时候,本身就是把有余的部分拿过来补充不足的一面,然后获得这种平衡,这种平衡实际上就是因为精神上的合一才叫平衡,精神上的合一实际上是最富足的这一面。
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他不是这样去衡量,往往是衡量来,衡量去,衡量的是金钱,就是以金钱去衡量人的现状,衡量人的未来,总认为金钱才是最靠得住的。这就使得我们人类,特别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这种状态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解释加上分析和联系现实,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