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见的复姓有哪些?为何到如今很难再看到了呢?
古代常见的复姓有很多,那么为何到如今很难再看到了呢?
复姓由超过一颤铅个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复姓的来源较多,从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有些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有些由职业而来,如漆雕等;也有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以先祖名字而来的。像公孙、仲孙由爵系而来,叔孙由族系而来。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如拓跋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茄悄好姓氏。
当前的复姓情况
2021年2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欧阳”是第一大复姓,有111.2万人。其他常见复姓人数为:“上官”8.8万人、“皇甫”6.4万人、“令狐”5.5万人、“诸葛”4.8万人、“司徒”4.7万人、“司马”2.3万人、“申屠”1.9万人、“夏侯”1.1万人、“贺兰”1.0万人、“完颜”0.6万人、“慕容”0.5万人、“尉迟”0.4万人、“长孙”0.3万人
复姓越来越少的原因
1、复姓随着民族逐渐融合而消失。如北魏孝文帝改拓跋为元姓,改独孤为刘姓,改步六孤为陆姓,等等。
2、汉化是当前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国家的一系列汉化倡导,小学课本是汉语,说的官方化是普通话,甚至在服装习俗上都在逐渐的汉化。那既然人群在壮大,也是要越简洁运键越好。那么于姓氏而言也是如此。复姓大多由两个字及其以上的汉字组成,书写起来较为麻烦,所以有简化的必要。
如今很难孝汪看到复姓的原因:一、姓氏简化。姓氏简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古代也有被简化的姓氏巧猛仔。最厉害的知肆应该是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姓氏也跟着简化,复姓的姓氏也不例外了。二、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