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父母更容易弃养孩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因为某女明星想要打掉和弃养代孕的孩子,引发了网友们强烈的愤怒和谴责。舆论基本上一边倒的讨伐和攻击某女明星的行为,甚至不少网友恨不得将她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我们的愤怒当然会有很多高尚的理由,但是归根结底无外乎八个字: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愤怒的网友大多可能被激发了个人被随意抛弃的恐惧和无助。(就像另一部分网友更能理解郑爽打胎的愿望一样,只不过那部分网友感同身受了一个女人在面临婚姻失败处理和前夫孩子的时候那种纠结和愤怒)。
既然被抛弃是如此的容易让我们感到不安,我们就一起看看,从心理学的角度,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做出遗弃的行为。
我们就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获得和失去一般过程来进行讨论。一般而言,父母能够发展出对孩子的爱和责任,动力有三。
其一,爱可能来自于投入与付出。 社会 心理学家很早就在人类的人际行为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特征。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付出的越多,就会对于被付出的对象具有更深的感情。
社会 心理学中的“投入回报理论”认为,我们在关系中的投入越多,成本越高,那么我们被套牢的几率越大,就更加不希望这段关系解体。
这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通常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要比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更深一些。而且家庭中那个从小就被要求帮父母干活儿的孩子,比那些受宠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对父母更加的孝顺。
即使在学校教育中,那些对老师念念不忘的学生,也不是当初在学校成绩最优秀倍受老师宠爱的学生,而是被老师严格要求,甚至“折磨”过的学生。
而这个世界上,对另外一个对象投入最多的就是父母亲了。从十月怀胎、牙牙学语,然后到读书识字,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所以如果把孩子看做一个投资,那么最不希望投资失败的就是父母了。
在这个过程里,通常又以母亲的投入程度更高。所以,父亲和母亲相比,父亲遗弃子女的几率要比母亲更高一些。
这也告诉妈妈们,如果想让孩子的父亲也爱孩子,就要邀请父亲更多的参与照顾和养育,也告诉父母们,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你感情好,就不能单纯的只为孩子付出。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投入越少,付出越少的父母越容易遗弃或者对自己的孩子不负责任。所以,那些不参与孩子养育的父亲,孩子被爷爷奶奶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更淡薄,也更容易放弃孩子。
这可能也是某女星更容易做出弃养决定,而她的前夫相对困难一些的原因。没有十月怀胎、没有日常照顾,爱不会只是因为生命中自己贡献了一个细胞就自发的产生的。
其二、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能来自于大脑进化而来的奖赏系统。除了繁衍的本能让人类天生寻求和异性建立关系,生出 健康 的宝宝这种基本动力之外,进化还让我们的大脑发展出了母爱这种心理机制。
母亲在怀孕和分娩的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催产素促发了母性行为和亲 社会 行为。促进个体间的信任和慷慨,能缓解压力,降低焦虑,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促进胃肠道消化与吸收。一方面可以顺利的完成分娩,另一方面让让母亲更容易和婴儿建立起依恋关系。所以和剖腹产的母亲相比,顺产的母亲在和婴儿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会更加的容易(这也能解释郑爽为什么更容易做出打胎和弃养的决定)。而且在哺乳的时候,婴儿吮吸母乳,也会让母亲的大脑释放泌乳素,泌乳素的分泌会让母亲的大脑产生欣快感,而这种欣快感对母亲的奖励,也会让母亲对婴儿产生更多的积极的感受。
母亲和婴儿的互动借由大脑的这个奖赏系统,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循环。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更加的敏感,会有更多的温柔和关注朝向孩子,而孩子积极的反馈,吮吸母乳的行为,对母亲的依赖都进一步加强了母亲对婴儿的回应。逐渐让母亲对婴儿产生强烈的爱意。
父亲的大脑也会产生类似的表现,只是相对应的要弱一些。
有研究显示,那些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分泌量低的母亲,更难以和婴儿建立起依恋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常常更加恶劣。
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分泌,在分娩的时候达到高峰。但是不仅仅是分娩,母亲被触摸,拥抱,性行为、积极的支持和哺乳行为都会让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增加。
这个研究的价值在于,如果我们在父母喂养婴儿的时候想办法增加这两种激素分泌的频率,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尤其是母亲和子女之间就更容易建立其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爱和关注。
而悲伤之处在于,可能有些人天生的基因特点,让他们大脑的神经系统对于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包括同类激素的接收不够敏感,这些人有更大的可能做出抛弃甚至杀害婴儿的行为,其实这些人也常常难以拥有幸福的婚姻。
其三才是文化和道德。文化和道德从更积极主动的角度在促发父母对子女的爱和责任。
我们的文化不断的为我们营造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之类的生活氛围。让我们感觉到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爱自己的孩子,
而道德感的形成,会让年轻的父母们在养育子女的时候,更愿意充满责任感的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符合 社会 主流价值观的样子。
相应的受主流文化影响少,道德感弱的父母遗弃和伤害孩子的几率就高了些。
以上三条其实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很多时候投入、激素的分泌、乃至文化的影响共同构成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丰富多彩的局面。
现代心理学其实也用这个模型来理解成人的爱和依恋,就是我们的婚姻中是否还有爱,和这几个因素也密切相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和自己婚姻中的亲密感进行一些有趣的 探索 。
我们的愤怒当然会有很多高尚的理由,但是归根结底无外乎八个字: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愤怒的网友大多可能被激发了个人被随意抛弃的恐惧和无助。(就像另一部分网友更能理解郑爽打胎的愿望一样,只不过那部分网友感同身受了一个女人在面临婚姻失败处理和前夫孩子的时候那种纠结和愤怒)。
既然被抛弃是如此的容易让我们感到不安,我们就一起看看,从心理学的角度,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做出遗弃的行为。
我们就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获得和失去一般过程来进行讨论。一般而言,父母能够发展出对孩子的爱和责任,动力有三。
其一,爱可能来自于投入与付出。 社会 心理学家很早就在人类的人际行为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特征。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付出的越多,就会对于被付出的对象具有更深的感情。
社会 心理学中的“投入回报理论”认为,我们在关系中的投入越多,成本越高,那么我们被套牢的几率越大,就更加不希望这段关系解体。
这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通常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要比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更深一些。而且家庭中那个从小就被要求帮父母干活儿的孩子,比那些受宠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对父母更加的孝顺。
即使在学校教育中,那些对老师念念不忘的学生,也不是当初在学校成绩最优秀倍受老师宠爱的学生,而是被老师严格要求,甚至“折磨”过的学生。
而这个世界上,对另外一个对象投入最多的就是父母亲了。从十月怀胎、牙牙学语,然后到读书识字,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所以如果把孩子看做一个投资,那么最不希望投资失败的就是父母了。
在这个过程里,通常又以母亲的投入程度更高。所以,父亲和母亲相比,父亲遗弃子女的几率要比母亲更高一些。
这也告诉妈妈们,如果想让孩子的父亲也爱孩子,就要邀请父亲更多的参与照顾和养育,也告诉父母们,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你感情好,就不能单纯的只为孩子付出。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投入越少,付出越少的父母越容易遗弃或者对自己的孩子不负责任。所以,那些不参与孩子养育的父亲,孩子被爷爷奶奶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更淡薄,也更容易放弃孩子。
这可能也是某女星更容易做出弃养决定,而她的前夫相对困难一些的原因。没有十月怀胎、没有日常照顾,爱不会只是因为生命中自己贡献了一个细胞就自发的产生的。
其二、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能来自于大脑进化而来的奖赏系统。除了繁衍的本能让人类天生寻求和异性建立关系,生出 健康 的宝宝这种基本动力之外,进化还让我们的大脑发展出了母爱这种心理机制。
母亲在怀孕和分娩的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催产素促发了母性行为和亲 社会 行为。促进个体间的信任和慷慨,能缓解压力,降低焦虑,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促进胃肠道消化与吸收。一方面可以顺利的完成分娩,另一方面让让母亲更容易和婴儿建立起依恋关系。所以和剖腹产的母亲相比,顺产的母亲在和婴儿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会更加的容易(这也能解释郑爽为什么更容易做出打胎和弃养的决定)。而且在哺乳的时候,婴儿吮吸母乳,也会让母亲的大脑释放泌乳素,泌乳素的分泌会让母亲的大脑产生欣快感,而这种欣快感对母亲的奖励,也会让母亲对婴儿产生更多的积极的感受。
母亲和婴儿的互动借由大脑的这个奖赏系统,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循环。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更加的敏感,会有更多的温柔和关注朝向孩子,而孩子积极的反馈,吮吸母乳的行为,对母亲的依赖都进一步加强了母亲对婴儿的回应。逐渐让母亲对婴儿产生强烈的爱意。
父亲的大脑也会产生类似的表现,只是相对应的要弱一些。
有研究显示,那些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分泌量低的母亲,更难以和婴儿建立起依恋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常常更加恶劣。
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分泌,在分娩的时候达到高峰。但是不仅仅是分娩,母亲被触摸,拥抱,性行为、积极的支持和哺乳行为都会让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增加。
这个研究的价值在于,如果我们在父母喂养婴儿的时候想办法增加这两种激素分泌的频率,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尤其是母亲和子女之间就更容易建立其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爱和关注。
而悲伤之处在于,可能有些人天生的基因特点,让他们大脑的神经系统对于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包括同类激素的接收不够敏感,这些人有更大的可能做出抛弃甚至杀害婴儿的行为,其实这些人也常常难以拥有幸福的婚姻。
其三才是文化和道德。文化和道德从更积极主动的角度在促发父母对子女的爱和责任。
我们的文化不断的为我们营造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之类的生活氛围。让我们感觉到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爱自己的孩子,
而道德感的形成,会让年轻的父母们在养育子女的时候,更愿意充满责任感的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符合 社会 主流价值观的样子。
相应的受主流文化影响少,道德感弱的父母遗弃和伤害孩子的几率就高了些。
以上三条其实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很多时候投入、激素的分泌、乃至文化的影响共同构成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丰富多彩的局面。
现代心理学其实也用这个模型来理解成人的爱和依恋,就是我们的婚姻中是否还有爱,和这几个因素也密切相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和自己婚姻中的亲密感进行一些有趣的 探索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