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之魂“乐思”——交响乐知识系列之七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交响乐知识微视系列之七
老侯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但也有物理属性,人们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它,那就是音调高低长短构成的旋律节奏。
人们从文字感知作家想法,从旋律感知作曲家的想法。文章表达的是文思,音乐表达的就是乐思。
但是,文字表达是确定的,比如描写流水就是流水,而音乐家表现流水,或许你想到的是风和云。所以,音乐爱好者有时会纠结:是否听懂了作曲家的表达。
一般来说,一部交响曲表达一个完整的乐思。乐思有时是情感或叙事,有时是抽象的哲学思考。
有人说,中国交响乐好懂,外国交响乐尤其是古典交响乐就不好懂。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中国交响乐表达的是情感,外国交响乐,尤其是古典交响乐表达的是情绪。
早期的室内乐只标调号,比如F大调奏鸣曲,有时是作曲家对音调高低长短的唯美自娱,有时是特定情境下心境的反应,放大说,就是人生感受和人生思考。如果你不知道作曲家的想法和表达,所以就茫然。
中央音乐学院前副校长周海宏教授说:音乐何须懂?他认为,音乐审美可以是主观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理解音乐,也没什么不可以。
音乐变得好理解是从标题音乐开始的。标题帮助人们理解作曲家的想法。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田园》乐谱上写下: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使音乐有了更明确的表达。
从技术上说,乐思的体现是靠旋律,作曲家确定一个主题,用一小节旋律来表现,这小节就是该曲的固定乐思。该主题在全曲中不断重复出现,全曲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就是乐思发展。
最早使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是十九世纪的作曲家柏辽兹。
柏辽兹。
他在《幻想交响曲》中第一次使用固定乐思。《幻想交响曲》表达的是作曲家对一个女神的暗恋及产生的幻想,甚至想象杀掉情人,并走上断头台,死后还招来妖魔鬼怪一起共舞狂欢。
柏辽兹仿照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每一乐章加上说明性标题,第一乐章是“梦幻与热情”,第二乐章是“舞会”,第三乐章是“田野景色”,第四乐章是“赴刑进行曲”,第五乐章是“妖魔夜宴”。
他的《幻想交响曲》如果没有标题,《赴刑进行曲》、《田野景色》中遥远的雷声,以及包括“审判日歌”在内的《女巫安息日夜会之梦》就会很难理解。
柏辽兹设定的“固定乐思”代表恋人形象,旋律贯穿整部交响曲的每个乐章。
经过几个乐章的发展变化,开始出现“主题变形”,以表现不同情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这种“主题变形”手法也被李斯特和瓦格纳作品采用。
事实上,《幻想交响曲》全曲,只有最后两个乐章是真正“幻想”,描写的是他服用鸦片后导致的梦境。其他都是真实的写照。
与故事和戏剧中的角色、动作、场景呈分离状态不同,在音乐结构逻辑中,代表角色、动作、场景三者的旋律,可以分离呈现,也可以由同一意义承担。
他的固定乐思写作,为后代提供了典范。
老侯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但也有物理属性,人们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它,那就是音调高低长短构成的旋律节奏。
人们从文字感知作家想法,从旋律感知作曲家的想法。文章表达的是文思,音乐表达的就是乐思。
但是,文字表达是确定的,比如描写流水就是流水,而音乐家表现流水,或许你想到的是风和云。所以,音乐爱好者有时会纠结:是否听懂了作曲家的表达。
一般来说,一部交响曲表达一个完整的乐思。乐思有时是情感或叙事,有时是抽象的哲学思考。
有人说,中国交响乐好懂,外国交响乐尤其是古典交响乐就不好懂。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中国交响乐表达的是情感,外国交响乐,尤其是古典交响乐表达的是情绪。
早期的室内乐只标调号,比如F大调奏鸣曲,有时是作曲家对音调高低长短的唯美自娱,有时是特定情境下心境的反应,放大说,就是人生感受和人生思考。如果你不知道作曲家的想法和表达,所以就茫然。
中央音乐学院前副校长周海宏教授说:音乐何须懂?他认为,音乐审美可以是主观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理解音乐,也没什么不可以。
音乐变得好理解是从标题音乐开始的。标题帮助人们理解作曲家的想法。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田园》乐谱上写下: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使音乐有了更明确的表达。
从技术上说,乐思的体现是靠旋律,作曲家确定一个主题,用一小节旋律来表现,这小节就是该曲的固定乐思。该主题在全曲中不断重复出现,全曲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就是乐思发展。
最早使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是十九世纪的作曲家柏辽兹。
柏辽兹。
他在《幻想交响曲》中第一次使用固定乐思。《幻想交响曲》表达的是作曲家对一个女神的暗恋及产生的幻想,甚至想象杀掉情人,并走上断头台,死后还招来妖魔鬼怪一起共舞狂欢。
柏辽兹仿照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每一乐章加上说明性标题,第一乐章是“梦幻与热情”,第二乐章是“舞会”,第三乐章是“田野景色”,第四乐章是“赴刑进行曲”,第五乐章是“妖魔夜宴”。
他的《幻想交响曲》如果没有标题,《赴刑进行曲》、《田野景色》中遥远的雷声,以及包括“审判日歌”在内的《女巫安息日夜会之梦》就会很难理解。
柏辽兹设定的“固定乐思”代表恋人形象,旋律贯穿整部交响曲的每个乐章。
经过几个乐章的发展变化,开始出现“主题变形”,以表现不同情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这种“主题变形”手法也被李斯特和瓦格纳作品采用。
事实上,《幻想交响曲》全曲,只有最后两个乐章是真正“幻想”,描写的是他服用鸦片后导致的梦境。其他都是真实的写照。
与故事和戏剧中的角色、动作、场景呈分离状态不同,在音乐结构逻辑中,代表角色、动作、场景三者的旋律,可以分离呈现,也可以由同一意义承担。
他的固定乐思写作,为后代提供了典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