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的哲学思考

 我来答
华源网络
2022-06-28 · TA获得超过56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1万
展开全部
      为何要选择孤独作为命题的思考,因为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个人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孤独,那需要的是智慧与修行。

        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孤独?孤独一词,在现在百度搜索上是这样定义的: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从百度的释解来看,多贬义之多。总觉得孤独不合群体,脱离社会的一种病态,对这一点我并非完全赞同。它只是更多地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说明这个问题罢了。社会越熙熙攘攘,让人用更多的时间去社交,去来往,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不知,我们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社交往来与一些虚伪地寒暄,应酬,赞誉,甚至自我夸赞,引起他人的重视等等上。而真正能为人类做出贡献或启蒙后世思想的人大都是孤独的。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一生未娶,可以说他在情感及婚姻上是绝对的孤独,牺牲了自我,却把大部分的时间献给了人类科学真理的探索与研究上,对于牛顿来说,并不孤独,他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与学者的膜拜。

1726年,伏尔泰曾说过牛顿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

如果查阅一部科学百科全书的索引,会发现有关牛顿和他的定律及发现的材料要比任何一位科学家都多二到三倍。莱布尼茨写道:“从世界的开始直到牛顿生活的时代为止,对数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是牛顿做出的。”伟大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写到:“《原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中最卓越的杰作。”拉格朗日经常说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

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牛顿名列第2位,仅次于穆罕默德。书中指出:在牛顿诞生后的数百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大都是基于牛顿的理论和发现。在过去500年里,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1500年前的人相比,我们穿着不同,饮食不同,工作不同,更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还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科学发现不仅带来技术上和经济上的革命,它还完全改变了政治、宗教思想、艺术和哲学。

  可以说再浩繁跌宕的介绍与赞誉我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都不为过,他用自我的孤独促进了我们后人的进步。他用孤独走完了伟大的一生。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这句话也忘了不知是谁说的了,可见,孤独可以创造出智慧,喜欢孤独,喜欢思考,人在思考问题时,喜欢一个人安静不受外界打扰,灵感易现。许多伟大的著作(尤其是文学作品)及哲学思想,包括科学研究的探索几乎都是独自一人著成或找寻到真理的方向。大部分成功的人,陶醉痴迷其中,独享其中之乐趣。

人生就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在此修炼中我们往往又是孤独的,孤独应该是修炼中的一种常态;我们只有在孤独中学会思考,具备面对孤独的坦然,才能获得生活的智慧。

而智慧是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起来的,而学习是很寂寞的,很孤独的。所以说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大都皆为孤独者。

看看德国悲观主文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对孤独的深邃剖析与洞见吧。在自己学识尚浅,看问题只看其表面而不能洞见其本质,然还有强烈的求知及学习欲望时,引用名家的哲学思考也不失其“谦逊”的姿态。

  叔本华说:“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 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况。确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也就越好。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

 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对于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真正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和校长、教育家不会愿意与吵闹、喊叫的孩子们一齐游戏、玩耍是同一样的道理。这些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我们的年龄和我们对社交的热衷程度成反比——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哲学上的目的论发挥了作用。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需要在各个方面学习。这样,大自然就为年轻人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人们在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时,也就是互相学习了。在这方面,人类社会可被称为一个庞大的贝尔·兰卡斯特模式的教育机构。一般的学校和书本教育是人为的,因为这些东西远离大自然的计划。所以,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学校——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正如贺拉斯所说的,“在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瑕”。印度的一句谚语说:“没有不带茎柄的莲花”。所以,独处虽然有着诸多好处,但也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烦。不过,这些不便和麻烦与跟众人在一起时的坏处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但是,在孤独生活的诸多不便当中,一个不好之处却并不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持续呆在室内会使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的影响变得相当敏感,一小阵冷风就会引致身体生病;同样,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相比之下,一个在熙攘、繁忙当中生活的人却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

    孤独的陪伴,仰望星空的思考造就了德国古典哲学圣师康德。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以求智慧为终生事业,“精神恋爱”之鼻祖的伯拉图。世上最美的微笑谛造者达芬奇,一生没有女人的伴随。一生未娶但交际广泛的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伏尔泰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割掉耳朵仍不想丢掉画笔的荷兰画家凡高,虽然爱画追逐阳光的向日葵,可心里因孤僻,抑郁,执狂,却惹得太阳神把温暖的光线只照耀了葵花籽,却把阴暗留给了可怜的画家。这是个反面又是个天才的悲剧。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写下了《瓦尔登湖》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至于现代的美国年轻人都反思梭罗的价值观,世界观后,觉得梭罗虽然孤独,然而却是这个世上幸福感最高的人。在南欧的山谷和海滨,有一位孤独的漫游者,他没有职业,没有家室,一身是病,四处飘泊。手中的笔记本是他唯一的伴侣,他随手记下像风一样迎面扑来的思想。这个人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成了西方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德国哲学家尼采。还要提一提“尼采的老师”叔本华,一生孤傲,著名的言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自我的情感行为有力的论证了此句名言,可以说一生未与任何女人来往,只有一个“宇宙精神”的狗做为陪伴”,以至于此生最痛恨的便是女人。当然还有中国的金岳霖,为了一个才女(林藢茵),终身未娶,孤独地在灵魂深处痴情坚守一个有夫之妇的同时,还不忘研究中国哲学及逻缉学。“真正做到了佳人学问两不误。”的境界。

不胜枚举,故,大凡孤独皆智慧!

    世上最孤独的事,不是深爱的人离你而去,而是漫长的一生,都和不爱的人在一起。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你最爱的人往往永不在你身边,而你不爱的人却与你厮守终生,或许这才是真实的情感人生。所以,一个人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后,亦即深爱过,又被爱着的人也深深地爱过,即使分离,亦不觉孤独。庄子大宗师,天运中所言: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啊,彼此相濡如沫的对方,若苍天不能给予继续相爱在一起的缘份,倒不如留一份珍贵的念想,互相祝福,心有牵挂,各自回到自己的江海湖泊之中,即便从此不能相往,可心,灵魂没有片刻的分离,正是:即使独孤非孤独,两心相望非妄想。,

 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孤独,独处并非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恰恰相反,能沉下心来,独自静静地思索,或拿起有益于自我成长与进步的书籍,不过多地受现代尘嚣的袭扰。正所谓“心不动时自清明,水不动时自澄澈”。留一份安静,饮一杯茗茶,享一份孤独,看一世沉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