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具有什么特点?

所以沟谷坡度大,平地少... 所以沟谷坡度大,平地少 展开
小琼谈教育
高能答主

2019-07-17 · 生活常识我知晓,多知道一些总是好的
小琼谈教育
采纳数:654 获赞数:38796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千沟万壑,由于黄土疏松加上地表裸露,导致冲刷形成沟壑地貌。

2、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3、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4、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扩展资料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土高原

亦是如此
高粉答主

2021-06-10 · 往前看,不要回头。
亦是如此
采纳数:6378 获赞数:54461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千沟万壑,由于黄土疏松加上地表裸露,导致冲刷形成沟壑地貌。

2、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3、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4、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区域解释: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oveyuanyun
2009-08-14 · TA获得超过19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6.9万
展开全部
千沟万壑,垂直节理发育,易受侵蚀,土质疏松
降水过于集中,所以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水流,冲刷没有植被覆盖的黄土,形成巨大的沟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雪点儿_J
2009-08-14 · TA获得超过632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8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28万
展开全部
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机遇10
2009-08-15 · TA获得超过5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0万
展开全部
干旱,多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