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400字以上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7-17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6万
展开全部

《史记》读后感400字以上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司马迁的《史记》呢?下面我整理了三篇《史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史记》读后感【一】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豪义满天,或威风凛凛,或礼贤下士,或仁义贤能?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让我像她一样,欣赏着项羽。从此便对项羽有了不可磨灭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时,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满着豪气。虽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我还是被他的霸气所折服。小时候父亲项梁教导其应好好读书,学习剑术时,项羽回答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以感受到他目光短浅,不至于眼前。

  钜鹿之战前,由于宋义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让楚国军队按兵不动。项羽没有丝毫犹豫,?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那种知道把握时机的果断,让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之后,他指挥军队,破釜沉舟,英勇奋战。好似让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发,不费吹灰之力就斩敌人于马下的场景。这时的他勃发,这时的他英勇,这时的他英明,这时的他让人崇拜。

  本以为,这样的他会成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让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二十万,一笔不小的数字,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队。只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跟随楚军,如果兵败,自己妻儿被掳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这样的项羽有些残忍,有些缺少仁义之心,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的项羽缺少政治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刘邦,他绝对不会将这些人都杀掉,而是让他们为己所用。二十万人,能够大大的加强他的军队力量。他却下令直接杀掉。他的目光短浅这让人为他着急。

  鸿门宴上,再次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和自负,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威胁,让他对杀刘邦没有太大的感触。最终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妇人之仁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让刘邦逃脱。可以说没有远见是他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一个最大原因。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行为做法上来看,其实,他不适合成为一个君主。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纵观历史,哪个皇帝没有一些缜密的心思,尤其是从乱世中开国的皇帝。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从许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隋文帝,他也是从后周的幼帝手中抢到的皇位;赵匡胤,一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相似,一个乞丐摇身一变,也成为了皇帝;雍正,在九龙夺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够坐上皇位。而项羽与他们相比完全像是一个武夫,没有算计人的心思,只是凭着自己的战功,让他最初的时候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中占据着领导地位。最后的落败,也证明了他不适合成为君王。

  《史记》读后感【二】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著的称赞,而《史记》无愧于这个称赞。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此流芳百世。

  《史记》主要描写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约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他包罗万象,有音乐、历法、经济等,并生动描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经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项羽;有统一六国,功大于过的秦始皇;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们都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

  其中,最让我惊叹的是敢于刺杀暴君的荆轲。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秦王的大殿之中,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倚在柱子上大声说:“我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这就是荆轲,为换国人太平而献身,虽最后未能成功,但他的名字也被世人所铭记。

  我们再看看司马迁本人。

  身为西汉太史令的司马迁因在“李陵事件”中触犯皇上,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封建王朝一种灭绝人性的刑罚。可是在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下,他没有低头,没有屈服,他站起来了,他迈着坚定的步伐,终于完成了一部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被后人所赞颂。

  不仅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应该具有从逆境中崛起的精神,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史记》读后感【三】

  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记的生动描写一直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著。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仿佛再现了历史社会画面。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颇、蔺相如、屈原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收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天都有战争。各国诸侯你挣我抢,都想一统天下,而不顾及百姓死活。没了钱,就加大税款;没了粮,就逼迫百姓交粮食;没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轻力壮的人。弄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