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或宋词。其实,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着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女为悦己者容”,当昔人已经与自己阴阳两世的时候,梳妆又为了谁呢?没了情致,人也就倦懒了。思念亡人,最伤心的时候,莫过于再现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李易安,一定也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时候。现在一个人梳妆,怎能让她不再次想起两个人卿卿我我的场面,这样的回忆带给她内心的痛苦折磨,她又如何承受得了。勾起回忆,旧景重现,对李清照来说,是最痛苦、最无法面对的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让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女词人都没了言语,此时,说什么都无以寄托哀思,说什么都不能排遣伤心。春天,带给她的,只是一片春愁。
愁有多深,愁有多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以计量的东西,但李易安却清清楚楚地给了你一个愁字的斤两。佛家认为: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因此,心里装满了哀愁,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哀愁的化身。春是愁的,花是愁的,连溪上的小舟,都是用来装载哀愁的,只不过这愁多得装不过来
。
词中的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最为传神,可谓千古绝唱。词人毕竟是词人,当听说距此不远的双溪春色秀美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有了游春的念头,但对于当时的李清照来说,她游春的念头也只停留在“也拟”的阶段。估计在以前,应该是立时前往,应是“不禁泛轻舟”,但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样传世的佳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穷而后工”。李清照此时,只是想起,并且,一想起就会失落,无家无国,无至爱之人,她如何敢去溪上泛舟,她怕那轻舟绿水,只会凭添一份哀愁,让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时代越来越进步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在感情问题上似乎越来越洒脱了。身边的朋友经常说,不喜欢有些人叽叽歪歪的,这种所谓的叽叽歪歪,有时候就是指对感情的拿得起来放不下。亲近的人远行了,不在身边了,随便哪儿不能抓来一个陪在身边,什么生理需要,心理寄托,一下子就全解决了。“闺怨”这个词现在好象在年轻人的字典里再也寻不到了,既使提起这个词,也是用来对一些“痴情傻瓜”的嘲笑。
没了深闺,也就没了闺怨,也没了那么多的一往情深。感情变成了麦当劳式的快餐,囫囵吞下,充饥就成,没人去细品,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我们现在都吃得饱,穿得暖了,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都在追求着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或名,或利,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其实,无外乎都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不甘寂寞的快慰。当舒服得不能再舒服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折磨自己,其实,都没有认真体会“舒服”的好,只是舒服了两天就腻了。
扯远了,还是谈谈李清照的词吧,这首《点绛唇》是典型的闺怨词。深闺的妇人,思念自己的郎君,再普通不过的离愁别绪,有人心里苦了,就那么生生地捱着,而李清照则把心里的苦清晰地写出来,说出口。就像我们有时心里烦了,想找个人聊聊一样,当我读着这首词的时候,似乎能听到李清照低声的倾诉。
“柔肠一寸愁千缕”,真的非常地想他,心里的思念,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理还乱。“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春色是美的,所以我们惜春,但春去是让人伤心的;花是美的,但落红是悲凉的,何况是雨打落花,雨声如泣,落红如泪。而比这一切,更让人伤心的,是爱人的别离和逝去。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一个“遍”字,贴切地描述了李易安的心情。等待归人的焦躁和烦闷,使得人不可能心静如水。李清照一定是来回地在檐下踱着脚步,轻抚着雕栏。台前的咫尺空间,被她用脚步仔细地量了千遍,她也许已经能数得脚下楼板的数目。这就是一个思妇烦闷又难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有才情的李清照,此时也会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情绪,苦守着一份期待,一份盼望。
虽说闺中人含蓄内敛,但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李清照也绝不是内敛得不敢表白内心的人。因此,在词的结尾,她很直接、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情。“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心里想的就是心上人在哪儿,她倚栏远望,望向亲人归来的路,却只望见了满眼的荒草,一目的愁怅。
李清照咏春惜春伤春,咏的是一片大好春光,惜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情,伤的是国破家亡人去楼空。真情比春色还美,逝去时,当留下一地的凄凉,但这凄凉,也很美。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或宋词。其实,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着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女为悦己者容”,当昔人已经与自己阴阳两世的时候,梳妆又为了谁呢?没了情致,人也就倦懒了。思念亡人,最伤心的时候,莫过于再现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李易安,一定也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时候。现在一个人梳妆,怎能让她不再次想起两个人卿卿我我的场面,这样的回忆带给她内心的痛苦折磨,她又如何承受得了。勾起回忆,旧景重现,对李清照来说,是最痛苦、最无法面对的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让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女词人都没了言语,此时,说什么都无以寄托哀思,说什么都不能排遣伤心。春天,带给她的,只是一片春愁。
愁有多深,愁有多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以计量的东西,但李易安却清清楚楚地给了你一个愁字的斤两。佛家认为: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因此,心里装满了哀愁,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哀愁的化身。春是愁的,花是愁的,连溪上的小舟,都是用来装载哀愁的,只不过这愁多得装不过来
。
词中的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最为传神,可谓千古绝唱。词人毕竟是词人,当听说距此不远的双溪春色秀美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有了游春的念头,但对于当时的李清照来说,她游春的念头也只停留在“也拟”的阶段。估计在以前,应该是立时前往,应是“不禁泛轻舟”,但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样传世的佳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穷而后工”。李清照此时,只是想起,并且,一想起就会失落,无家无国,无至爱之人,她如何敢去溪上泛舟,她怕那轻舟绿水,只会凭添一份哀愁,让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时代越来越进步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在感情问题上似乎越来越洒脱了。身边的朋友经常说,不喜欢有些人叽叽歪歪的,这种所谓的叽叽歪歪,有时候就是指对感情的拿得起来放不下。亲近的人远行了,不在身边了,随便哪儿不能抓来一个陪在身边,什么生理需要,心理寄托,一下子就全解决了。“闺怨”这个词现在好象在年轻人的字典里再也寻不到了,既使提起这个词,也是用来对一些“痴情傻瓜”的嘲笑。
没了深闺,也就没了闺怨,也没了那么多的一往情深。感情变成了麦当劳式的快餐,囫囵吞下,充饥就成,没人去细品,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我们现在都吃得饱,穿得暖了,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都在追求着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或名,或利,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其实,无外乎都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不甘寂寞的快慰。当舒服得不能再舒服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折磨自己,其实,都没有认真体会“舒服”的好,只是舒服了两天就腻了。
扯远了,还是谈谈李清照的词吧,这首《点绛唇》是典型的闺怨词。深闺的妇人,思念自己的郎君,再普通不过的离愁别绪,有人心里苦了,就那么生生地捱着,而李清照则把心里的苦清晰地写出来,说出口。就像我们有时心里烦了,想找个人聊聊一样,当我读着这首词的时候,似乎能听到李清照低声的倾诉。
“柔肠一寸愁千缕”,真的非常地想他,心里的思念,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理还乱。“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春色是美的,所以我们惜春,但春去是让人伤心的;花是美的,但落红是悲凉的,何况是雨打落花,雨声如泣,落红如泪。而比这一切,更让人伤心的,是爱人的别离和逝去。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一个“遍”字,贴切地描述了李易安的心情。等待归人的焦躁和烦闷,使得人不可能心静如水。李清照一定是来回地在檐下踱着脚步,轻抚着雕栏。台前的咫尺空间,被她用脚步仔细地量了千遍,她也许已经能数得脚下楼板的数目。这就是一个思妇烦闷又难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有才情的李清照,此时也会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情绪,苦守着一份期待,一份盼望。
虽说闺中人含蓄内敛,但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李清照也绝不是内敛得不敢表白内心的人。因此,在词的结尾,她很直接、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情。“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心里想的就是心上人在哪儿,她倚栏远望,望向亲人归来的路,却只望见了满眼的荒草,一目的愁怅。
李清照咏春惜春伤春,咏的是一片大好春光,惜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情,伤的是国破家亡人去楼空。真情比春色还美,逝去时,当留下一地的凄凉,但这凄凉,也很美。
参考资料: http://lw.3edu.net/wxll/lw_118748.html
展开全部
李清照 一代才女不让须眉
作者:周宇生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华夏词坛盛开着一朵最为娇艳的女人花,她就是人称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她生于公元一0八四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自小负有才名,过目不忘,博览群书。精于琴棋书画,兼通金石篆刻。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环形山,有十五座是中国人的名字,其中的李清照,是中国女人的唯一代表。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也许是因为战乱,也许是重男轻女,她的作品散失严重,传世很少。 现存词五十余首,诗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数量相比,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然而,就是凭这少量的作品,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的文坛里占据一席之地,充分说明了她极高的创作才能和艺术成就。
据说,在词坛,苏东坡、辛弃疾地位最高,南唐后主李煜和李清照次之,其余的,如柳永、周邦彦、吴文英等,要排在后面了。细细数来,能和男性大师比肩的,在中国的女人里,还真的是非李清照莫属。下面,笔者就她的生平事迹,花分几支,逐一叙述,如有不当,敬请方家指正。
快乐幸福的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富裕人家,年轻的她是快乐的,其作品流露出更多的闲情逸致,多是些闺中趣事、自然景物或少女情怀等。虽是大家闺秀,却没有恃才傲物,有着寻常女子的纯真与浪漫。她曾是“见有人来……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腼腆女孩;也曾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开朗女子。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烂漫,清雅美丽。
十八岁时,这朵亮丽动人的女人花被当朝才子赵明诚摘得。两个才子,一对佳人,这段姻缘不知羡煞了多少当年以及后来的红男绿女。
夫妻二人把酒东篱,品茶论诗;花前月下,如胶似漆。他们对月共吟美词佳句;灯下一起把玩金石碑刻,还经常沉醉于书画古籍。甜蜜的爱情,人间少有。《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少妇特有的娇憨呼之欲出,《浣溪沙》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将她的妩媚,表露无遗。
因为情深意重,偶尔分别,清照特别感伤、格外牵挂,浓浓的思念挥之不去。于是便有了“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还有“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绵绵的相思,款款的深情,把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愿刻画的淋漓尽致。和平年代的李清照,是幸福快乐的。即使短暂的分离,思念里仍然包含着甜甜的回味。
才貌双全的李清照
那时没有相机,保留尊容,只能借助于画师的工笔。1114年,三十大寿的李清照,对自己的天生丽质,婀娜身姿,充满自信,且自恋。她兴致勃勃地请人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挂在易安居室。结婚十多年的赵明诚,对爱妻的优雅,依然十分的倾倒,他即兴为李清照的画像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对秀外慧中的妻子大加赞赏,并表示,哪怕是抛弃一切,归隐山林,只要和妻子在一起,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清丽脱俗的李清照,非常的珍爱自己,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了自己从少女到老妪的全部情感历程。年轻时,除了读书写作,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荡秋千、划船、约会样样在行。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和一群少女出游时的浪漫、调皮和欢快,跃然纸上,历历在目,令我们感悟到,再严酷的统治,也难以扼杀生命的勃勃生机。
才气纵横的李清照,以词坛的成就为最。有年重阳,李清照写了《醉花阴》,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深藏的寂寞,玉人临风的惆怅,扑面而来,让你不忍相对,顿起怜香惜玉之心。据载,赵明诚看后,闭门谢客,三日三夜不出,做五十阙词,然后把这首词杂入其间,请朋友品评。朋友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友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此,赵明诚心悦诚服,惊叹不已。而李清照的鬼斧神工,由此可见一斑。
李清照的词,犹如多愁善感的南国佳人,风格高雅,情感浓烈,语言清新。她用白描的手法,细致真实地再现了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跌宕起伏的曲折人生。娓娓道来,低吟浅唱,展示了女子特有的矜持、委婉和柔美。如脍炙人口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后人誉为“三瘦”,她也因此得了一个“李三瘦”的雅号。再如《永遇乐》:“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今昔交替,一波三折,无限情怀。而《武陵春》中那几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来让人愁肠寸断。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的细节,传递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她善于汲取、琢炼鲜活的民间口语、俚语,融入作品,读之引人入胜。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豪迈奔放的李清照
在人生的舞台,李清照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者,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与一般女人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直逼须眉,让人想到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短短的二十个字,句句箴言,字字千钧。其中的哲理,蕴含着人生的至高境界,被以后的人们引为做人的原则。而该诗的意义,也早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今后,乃至未来的人们。能写出如此文字的奇女子,遍数古今,的确难得一见。
寂寞痛苦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时代,无论贫富,女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很低的。作为高智商的文人、学者,她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第三只慧眼,又处在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她以平民之身,思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她决不随波,更不凑合;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仇己恨于一身;她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知己,只能上溯千年寻霸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有这些,归纳为八个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少得了孤独寂寞、悲哀痛苦呢?
李清照的痛苦,还在于她唯一的相知,丈夫赵明诚的中年早逝。劳燕分飞,阴阳相隔,曾经的耳鬓厮磨,细语呢喃,已经一去不返:“吹箫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郁郁不乐的愁绪,句句柔肠百转。“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生死诀别的痛楚,如傍晚的寒气,直透脊梁。
一场该死的战争,葬送了无数人的幸福,中老年的李清照,更是深受其害。朝廷无能,金兵得手,被迫南逃。战争给李清照带来恶梦连连,苦难的历程从此开始。逃难中,先是失去了对她呵护有加的丈夫,孤苦伶仃,四处流浪,倍受欺凌;继而几十年来费尽心机收藏的数十屋文物古籍也陆续散失殆尽……
重重厄运的打击,对于逃难的单身女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然而,不管怎样的苦难,都无法压倒这个坚强的女子,反而成就了千古传诵的绝篇《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里的万古愁心,无疑是词坛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晚年的她,又遭遇了改嫁风波,牢狱之灾;众叛亲离,千夫所指。她那颗已经破碎的心,再一次受到了无情的的戕害。她在衣食无助,求告无门,贫病交迫中,孤独寂寞地客死他乡。一代才女,几多悲惨,令无数的后来人扼腕叹息;写到这里,笔者也是泪眼模糊,以至于几次中断,难以继续。一个‘愁’字,便成了李清照中晚期作品的核心,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纷的愁绪,逼得她一步步地迈进了文学的圣殿。
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弱女未敢忘忧国。李清照不但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者,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民族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崇高品质和远见卓识。
战争爆发,又逢丈夫被罢免建康太守,面对国破家难,李清照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热情鼓励赵明诚在“国难当头需要人杰”的时候,“我们当尽绵薄之力”,要“打回江北”去“收复失地”,这才是“千秋大业”,“赤心报国莫等闲”。等等,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痛失丈夫,无依无靠后,奸佞之徒王御医,要挟李清照交出她和丈夫收藏的文物古籍,她不畏强暴,义正词严:“我绝不会和你做交易,拿这些古董字画去换人情”,“与其遭人暗算,被金兵夺走,被战火烧掉,还不如干脆献给朝廷……为民族留下一簇文化血脉。”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清照爱憎分明的刚强性格、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1133年,高宗想派人出使金国,顺便探视徽、钦二帝。因为要入虎狼之域,满朝文武无人敢应。大臣韩肖胄挺身而出,甘愿冒险。李清照知道后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泼墨挥毫,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的她,贫病交加,身心具疲,却依然关心国事:“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言:“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全诗语言诚恳,激情不减,旗帜鲜明地歌颂了韩肖胄此举的大义凛然。
身为亡国之人,往日的幸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是形影不离的亡国之恨,不管是《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还是《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晚年的李清照,苦难炼佳句,国恨铸悲歌,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情感也越发的苍凉浓郁。
生命的成长,不仅仅需要春天的阳光,夏日的雨露,还必须经受严寒的考验,冰雪的磨砺,才会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光彩。李清照的人生,一如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她欣赏春花秋月,也笑对冰雪严寒。她将一切的幸福与痛苦,化作春泥,肥沃自身,培育出一朵朵怒放的艺术奇葩!
只要你进入她的作品,就会跟着她笑,跟着她哭,跟着她的心,一起跳动。千年的风雨,虽然模糊了她的音容笑貌,但她的艺术魅力却是与日俱增,香飘万年。当我们研究她的作品,开始走近她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是离她越来越远了。因为高深莫测的审美境界,无论是她甜蜜的爱情,还是她痛苦的呻吟,我们都是望尘莫及。
娶妻当如李清照,成了男人们一种艰难的寻求;为女当如李清照,更是无数女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蓦然回首,一代才女李清照,在云端里向你微笑,而你,始终只能仰视。
作者:周宇生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华夏词坛盛开着一朵最为娇艳的女人花,她就是人称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她生于公元一0八四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自小负有才名,过目不忘,博览群书。精于琴棋书画,兼通金石篆刻。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环形山,有十五座是中国人的名字,其中的李清照,是中国女人的唯一代表。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也许是因为战乱,也许是重男轻女,她的作品散失严重,传世很少。 现存词五十余首,诗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数量相比,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然而,就是凭这少量的作品,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的文坛里占据一席之地,充分说明了她极高的创作才能和艺术成就。
据说,在词坛,苏东坡、辛弃疾地位最高,南唐后主李煜和李清照次之,其余的,如柳永、周邦彦、吴文英等,要排在后面了。细细数来,能和男性大师比肩的,在中国的女人里,还真的是非李清照莫属。下面,笔者就她的生平事迹,花分几支,逐一叙述,如有不当,敬请方家指正。
快乐幸福的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富裕人家,年轻的她是快乐的,其作品流露出更多的闲情逸致,多是些闺中趣事、自然景物或少女情怀等。虽是大家闺秀,却没有恃才傲物,有着寻常女子的纯真与浪漫。她曾是“见有人来……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腼腆女孩;也曾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开朗女子。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烂漫,清雅美丽。
十八岁时,这朵亮丽动人的女人花被当朝才子赵明诚摘得。两个才子,一对佳人,这段姻缘不知羡煞了多少当年以及后来的红男绿女。
夫妻二人把酒东篱,品茶论诗;花前月下,如胶似漆。他们对月共吟美词佳句;灯下一起把玩金石碑刻,还经常沉醉于书画古籍。甜蜜的爱情,人间少有。《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少妇特有的娇憨呼之欲出,《浣溪沙》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将她的妩媚,表露无遗。
因为情深意重,偶尔分别,清照特别感伤、格外牵挂,浓浓的思念挥之不去。于是便有了“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还有“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绵绵的相思,款款的深情,把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愿刻画的淋漓尽致。和平年代的李清照,是幸福快乐的。即使短暂的分离,思念里仍然包含着甜甜的回味。
才貌双全的李清照
那时没有相机,保留尊容,只能借助于画师的工笔。1114年,三十大寿的李清照,对自己的天生丽质,婀娜身姿,充满自信,且自恋。她兴致勃勃地请人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挂在易安居室。结婚十多年的赵明诚,对爱妻的优雅,依然十分的倾倒,他即兴为李清照的画像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对秀外慧中的妻子大加赞赏,并表示,哪怕是抛弃一切,归隐山林,只要和妻子在一起,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清丽脱俗的李清照,非常的珍爱自己,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了自己从少女到老妪的全部情感历程。年轻时,除了读书写作,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荡秋千、划船、约会样样在行。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和一群少女出游时的浪漫、调皮和欢快,跃然纸上,历历在目,令我们感悟到,再严酷的统治,也难以扼杀生命的勃勃生机。
才气纵横的李清照,以词坛的成就为最。有年重阳,李清照写了《醉花阴》,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深藏的寂寞,玉人临风的惆怅,扑面而来,让你不忍相对,顿起怜香惜玉之心。据载,赵明诚看后,闭门谢客,三日三夜不出,做五十阙词,然后把这首词杂入其间,请朋友品评。朋友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友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此,赵明诚心悦诚服,惊叹不已。而李清照的鬼斧神工,由此可见一斑。
李清照的词,犹如多愁善感的南国佳人,风格高雅,情感浓烈,语言清新。她用白描的手法,细致真实地再现了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跌宕起伏的曲折人生。娓娓道来,低吟浅唱,展示了女子特有的矜持、委婉和柔美。如脍炙人口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后人誉为“三瘦”,她也因此得了一个“李三瘦”的雅号。再如《永遇乐》:“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今昔交替,一波三折,无限情怀。而《武陵春》中那几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来让人愁肠寸断。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的细节,传递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她善于汲取、琢炼鲜活的民间口语、俚语,融入作品,读之引人入胜。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豪迈奔放的李清照
在人生的舞台,李清照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者,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与一般女人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直逼须眉,让人想到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短短的二十个字,句句箴言,字字千钧。其中的哲理,蕴含着人生的至高境界,被以后的人们引为做人的原则。而该诗的意义,也早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今后,乃至未来的人们。能写出如此文字的奇女子,遍数古今,的确难得一见。
寂寞痛苦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时代,无论贫富,女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很低的。作为高智商的文人、学者,她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第三只慧眼,又处在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她以平民之身,思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她决不随波,更不凑合;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仇己恨于一身;她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知己,只能上溯千年寻霸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有这些,归纳为八个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少得了孤独寂寞、悲哀痛苦呢?
李清照的痛苦,还在于她唯一的相知,丈夫赵明诚的中年早逝。劳燕分飞,阴阳相隔,曾经的耳鬓厮磨,细语呢喃,已经一去不返:“吹箫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郁郁不乐的愁绪,句句柔肠百转。“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生死诀别的痛楚,如傍晚的寒气,直透脊梁。
一场该死的战争,葬送了无数人的幸福,中老年的李清照,更是深受其害。朝廷无能,金兵得手,被迫南逃。战争给李清照带来恶梦连连,苦难的历程从此开始。逃难中,先是失去了对她呵护有加的丈夫,孤苦伶仃,四处流浪,倍受欺凌;继而几十年来费尽心机收藏的数十屋文物古籍也陆续散失殆尽……
重重厄运的打击,对于逃难的单身女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然而,不管怎样的苦难,都无法压倒这个坚强的女子,反而成就了千古传诵的绝篇《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里的万古愁心,无疑是词坛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晚年的她,又遭遇了改嫁风波,牢狱之灾;众叛亲离,千夫所指。她那颗已经破碎的心,再一次受到了无情的的戕害。她在衣食无助,求告无门,贫病交迫中,孤独寂寞地客死他乡。一代才女,几多悲惨,令无数的后来人扼腕叹息;写到这里,笔者也是泪眼模糊,以至于几次中断,难以继续。一个‘愁’字,便成了李清照中晚期作品的核心,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纷的愁绪,逼得她一步步地迈进了文学的圣殿。
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弱女未敢忘忧国。李清照不但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者,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民族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崇高品质和远见卓识。
战争爆发,又逢丈夫被罢免建康太守,面对国破家难,李清照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热情鼓励赵明诚在“国难当头需要人杰”的时候,“我们当尽绵薄之力”,要“打回江北”去“收复失地”,这才是“千秋大业”,“赤心报国莫等闲”。等等,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痛失丈夫,无依无靠后,奸佞之徒王御医,要挟李清照交出她和丈夫收藏的文物古籍,她不畏强暴,义正词严:“我绝不会和你做交易,拿这些古董字画去换人情”,“与其遭人暗算,被金兵夺走,被战火烧掉,还不如干脆献给朝廷……为民族留下一簇文化血脉。”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清照爱憎分明的刚强性格、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1133年,高宗想派人出使金国,顺便探视徽、钦二帝。因为要入虎狼之域,满朝文武无人敢应。大臣韩肖胄挺身而出,甘愿冒险。李清照知道后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泼墨挥毫,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的她,贫病交加,身心具疲,却依然关心国事:“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言:“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全诗语言诚恳,激情不减,旗帜鲜明地歌颂了韩肖胄此举的大义凛然。
身为亡国之人,往日的幸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是形影不离的亡国之恨,不管是《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还是《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晚年的李清照,苦难炼佳句,国恨铸悲歌,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情感也越发的苍凉浓郁。
生命的成长,不仅仅需要春天的阳光,夏日的雨露,还必须经受严寒的考验,冰雪的磨砺,才会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光彩。李清照的人生,一如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她欣赏春花秋月,也笑对冰雪严寒。她将一切的幸福与痛苦,化作春泥,肥沃自身,培育出一朵朵怒放的艺术奇葩!
只要你进入她的作品,就会跟着她笑,跟着她哭,跟着她的心,一起跳动。千年的风雨,虽然模糊了她的音容笑貌,但她的艺术魅力却是与日俱增,香飘万年。当我们研究她的作品,开始走近她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是离她越来越远了。因为高深莫测的审美境界,无论是她甜蜜的爱情,还是她痛苦的呻吟,我们都是望尘莫及。
娶妻当如李清照,成了男人们一种艰难的寻求;为女当如李清照,更是无数女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蓦然回首,一代才女李清照,在云端里向你微笑,而你,始终只能仰视。
参考资料: http://s.bbs.sina.com.cn/pview-12-88889.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