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在魏、吴、蜀汉争霸的三国时代,任蜀汉军师,表现惊人。年仅27岁,就被刘备以「三顾茅庐」之礼,请去当他的最高战略顾问,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之计,并且终生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懈。西元二二一年,蜀汉建国,他就当了丞相,刘备死后,其尽心辅佐刘禅,充实国力。西元二二七年,呈出师表,从事北伐。六出祁山,宿愿未成,于西元二三四年,和魏军对峙中,死于五丈原。敌将司马仲达,在蜀军撤退后,巡视蜀军的阵营,曾经赞叹孔明实为一个军事奇才。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诗称道说:「诸葛大名垂宇宙。」这句诗说的是诸葛亮一生的努力作为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景仰和尊崇。清初的果亲王就是摘取杜甫的这句诗,以遒劲的笔力题写下匾额「名垂宇宙」,至今还高悬于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前正中门廊之上。 历代统治阶级和人民也许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贡献,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诸葛亮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和他那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着实令人感佩。尽管诸葛亮终生致力于谋求天下统一的事业未能成功,仍然受到人们极大的景慕与赞叹。没有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得到当世以及后世高度的褒扬和赞誉。从诸葛亮之死引起当时人们无限的悼念,以及其后一千多年间,不少地方先后为他建修祠庙的情况来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生平背景 中国有一句俗谚:「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即使三个平庸的人,如果他们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必能提出比诸葛亮还高明的意见。这话把诸葛亮当作智慧的标竿,亦可见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诸葛亮,字孔明,西元一八一年生于琅琊郡阳都(即今山东省沂水县),其先祖诸葛丰曾于东汉末年当过司隶校尉,父亲名珪,东汉末年曾任太山郡丞。诸葛亮幼年时母亲便亡故,父亲也在他8岁时过世,其后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并随即到荆州,但不久叔父也逝世。诸葛亮乃在襄阳郊外一个名为隆中的地方,构筑草庐,过著晴耕雨读的生活,其间曾结交博凌人崔州平、颖川人徐庶、石韬、江南人虚建等4人,彼此时常来往,切磋学问,那时孔明常自喻为战国的名相管仲和乐毅,心怀大志。孔明原以处乱世,不愿出庐,而有「退隐、躬耕、养心、乐道」之心意,后经其老师酆玖劝导:「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志,然出处必以正。」于是决定出世(注一)。 徐庶向汉朝帝室后裔刘备推荐曰:「诸葛亮,乃潜于地下之卧龙,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倒想瞧瞧,能带他来此吗?」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纡尊降贵,前往造访。」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于第三次方得以见。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刘玄德(备)「三顾茅庐」。 刘备见到孔明即请教「拯厄运」之道,孔明亦献出「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首先分析形势及地理,认为荆州是窥伺天下,用武的关键之枢,而当时据守的刘表是庸碌无能之辈,这地方正是上天送给他的根据地;其次益州(今四川)四面环山,形势险要,乃「天府之国」,而今守备之刘璋闇弱,不得民心。所以孔明曰:「如能率荆、益两州之兵向宛、洛(南阳、洛阳)进攻;将军身率益州部众出汉中,百姓岂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之理?果真如此,则大业可以复兴了。」又曰:「将军要想成霸业,则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却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取中原。」(注二) 刘备即延聘孔明为军师,时刘备已49岁,诸葛亮才27岁,初时,刘备以师父之礼待孔明,深为关羽和张飞所不满,但刘备明白表示:得孔明,就如鱼得水一样。二人方得释怀。 其后刘备于二一四年攻陷益州的成都,掌握巴蜀,真正与曹操、孙权「三国鼎立」。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群臣拥戴下,于成都即位,号称「蜀汉」,孔明亦被任命为宰相。可惜此时刘备坚持要东征,报其盟弟关羽为孙权所害之仇,时又闻张飞为孙权部下所暗杀,在此不利情况下发兵,又为吴军战略战法所陷以致失败,逃回白帝城,二二三年刘备病逝于此,享年63岁。刘备死前即以其子刘禅平庸无能,而托孤于孔明,刘禅遵照父亲的遗言,凡事听从孔明的指示,而孔明辅佐刘后主,亦可谓鞠躬尽瘁。 西元二三四年,孔明第五次北伐举兵10万,改从斜谷出,再西向布阵五丈原,魏军以司马懿应战,同时亦采用不出战的持久战略,孔明记取之前的失败经验,在五丈原一面布阵一面屯田生产,准备长期作战,因此两军对峙百余日,孔明此时已积劳成疾,于订下撤退之计后,即与世长辞,时为西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享年54岁。 结 语 诸葛亮终其一生,均为蜀汉之存亡而努力,最后却应了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虽非一位成就统一大业的军事家,但以他的运筹帷幄,能让小小的蜀汉与吴、魏鼎立,真可谓不容易。因此,他的传奇一生一直是军事家效法的对象,而他的忠贞志节亦值得现代人师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看杜甫,杜诗中有二十多首诗咏或提到诸葛亮.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鱼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慢寂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纤军务劳.” 杜甫碰到安史之乱,心中无时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怀念起三国以蜀川为基地,五次北伐,里图恢复汉室的诸葛亮.”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辛.” 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能碰到一个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 后来杜甫流浪到蜀中,参观了一些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听闻了一些诸葛亮的事迹,心中更是把诸葛亮视为楷模了. 杜甫做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接而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和热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诗来称赞诸葛亮. 而三苏(苏洵,苏轼,苏撤)对诸葛亮就褒贬都有,不过贬的色彩多一些.苏洵在<权书,强弱篇>中说:”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者则坚者瑕.”呜呼!不从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所忧在项籍,而取九江,取魏,取汉,取赵,取齐,然后取籍.秦之忧在六国,界最小,最僻,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批评诸葛亮一意孤行,与曹魏决战,必定失败.不懂得先制服弱敌.苏洵又接着批评说:”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也”(呵呵这个很郁闷,苏洵纯粹在胡扯). 在<赤壁怀古>里,苏轼对周郎是褒扬至极(我也最欣赏周郎),对诸葛亮是不太仰慕.他在一篇论文里写到: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取取之,以周之所守守之,汉也,仁义诈力杂用取天下者,孔明之所以失也.孔明之所以胜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章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跗其背而夺其国,以其与曹操异者唏矣!乃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长驱东乡,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苏轼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和奸诈的曹操差不多,指责诸葛亮在刘表新丧时,要杀其子夺其地,刘章收纳自己,却反咬一口.这和传统的仁义忠信相背驰.(苏轼比他老子说的有道理多了,我也深有同感,诸葛亮老实说手段有些时候很无赖,不过像荆,益两州的处理我认为诸葛亮也是没的选者,当时的天下其他地方都被人抢光了,就这两个地方是块肥肉,并且取之容易多了,要想成就霸业,必然取之,若己不取,人必取之.) 苏撤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刘备并荆州而入蜀,则非其地.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纷之冲,则非其将.不忍忿忿之气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苏撤的意思就是认为诸葛亮的工作方法不可取,什么事都要管,事必躬亲,说白了就是嫌自己力气多,活的不是很耐烦. 个人认为,就苏洵说的很烂,其他三人都比较有道理.诸葛亮第一成就就是他的忠心,其他的像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智谋等等方面都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世间万物肯定是这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文学成就《出师表》 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讨伐曹魏。离开成都前,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封奏疏,这就是著称后世的《出师表》。《出师表》分析了蜀汉所面临的危急形势,劝勉后主继承先帝的遗志,诚恳纳谏,赏罚分明,尤其是要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还表明了平生的志节,即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托付之重。这篇奏疏发于至诚,感人至深,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称赞它“志尽文畅”,为“表之精英”。 诸葛亮勤于思考、善于制作,发明了八阵图、木牛流马(手推车)和改良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传说中他还于南征时发明了包子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这些发明不仅在当时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因年代久远,史书记载模糊,其具体内容已不太清楚,因此后人有许多附会传说,使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八阵图 由于后世的附会臆测,加上戏剧小说的夸张渲染,八阵图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八阵图只是古代作战时的一种阵法,在战国时已经出现,山东临沂县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八阵篇》的残简。因为蜀国多崇山峻岭,军队以步兵为主,习惯于山林作战,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诸葛亮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对古代的“八阵”进行了改进,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八阵图。八阵图纵横各为八行,用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等作为指挥讯号,可以演变出许多阵法。 杜甫《八阵图》 不过,其具体内容已不太清楚。 连弩 八阵图的运用必须配合连弩,即敌人冲入阵内之后,近则短兵相接,远则靠威力强大的连弩。连弩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弓箭,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改进,一次最多可以发十枝。近年在成都郫县出土了一个铜制弩机,是根据诸葛亮的遗制所造,需要七八名连弩士方能发射。 木牛流马 诸葛亮由汉中北伐曹魏,必须越过层峦叠嶂,运输粮食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对旧式车辆进行了改进,称之为“木牛流马”。现存的《诸葛亮集》有“作木牛流马法”, 说“木牛”载一年的粮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马”有方囊二个,每个可以装米二斛三斗。可见“木牛”、“流马”的装载量比肩挑背负要多,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行走。有的小说把“木牛”“流马”说得神乎其技,其实“木牛”即有前辕的小车,“流马”类似后世的独轮车,仍然需要人力的推动。 孔明灯 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孔明)所创。当初为了传递军情,遂利用热气上升原理制作灯盏飘浮于空中,造成错误的「星象」资讯,用以欺骗司马懿大军。后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凡人向上天许愿祈福的媒介。在上元节放天灯,「上达天听」,向天官祈福之意。 根据平溪长者所述,天灯的施放传统始自道光年间,安溪移民陆续到达文山地区开垦。那时有盗匪作乱,骚扰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难山中,待危机过后,才由留守村中的壮丁以天灯为信号,通知乡人返家。后来时局虽安定,放天灯却保留下来,成为地方民俗。 天灯飘浮的原理与热气球相同,都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所以只要将球内之空气加热,让球内一部份空气因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溢出,此时内部的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充满热空气的球体就能飞起来了。
首先看杜甫,杜诗中有二十多首诗咏或提到诸葛亮.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鱼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慢寂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纤军务劳.” 杜甫碰到安史之乱,心中无时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怀念起三国以蜀川为基地,五次北伐,里图恢复汉室的诸葛亮.”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辛.” 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能碰到一个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 后来杜甫流浪到蜀中,参观了一些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听闻了一些诸葛亮的事迹,心中更是把诸葛亮视为楷模了. 杜甫做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接而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和热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诗来称赞诸葛亮. 而三苏(苏洵,苏轼,苏撤)对诸葛亮就褒贬都有,不过贬的色彩多一些.苏洵在<权书,强弱篇>中说:”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者则坚者瑕.”呜呼!不从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所忧在项籍,而取九江,取魏,取汉,取赵,取齐,然后取籍.秦之忧在六国,界最小,最僻,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批评诸葛亮一意孤行,与曹魏决战,必定失败.不懂得先制服弱敌.苏洵又接着批评说:”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也”(呵呵这个很郁闷,苏洵纯粹在胡扯). 在<赤壁怀古>里,苏轼对周郎是褒扬至极(我也最欣赏周郎),对诸葛亮是不太仰慕.他在一篇论文里写到: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取取之,以周之所守守之,汉也,仁义诈力杂用取天下者,孔明之所以失也.孔明之所以胜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章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跗其背而夺其国,以其与曹操异者唏矣!乃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长驱东乡,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苏轼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和奸诈的曹操差不多,指责诸葛亮在刘表新丧时,要杀其子夺其地,刘章收纳自己,却反咬一口.这和传统的仁义忠信相背驰.(苏轼比他老子说的有道理多了,我也深有同感,诸葛亮老实说手段有些时候很无赖,不过像荆,益两州的处理我认为诸葛亮也是没的选者,当时的天下其他地方都被人抢光了,就这两个地方是块肥肉,并且取之容易多了,要想成就霸业,必然取之,若己不取,人必取之.) 苏撤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刘备并荆州而入蜀,则非其地.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纷之冲,则非其将.不忍忿忿之气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苏撤的意思就是认为诸葛亮的工作方法不可取,什么事都要管,事必躬亲,说白了就是嫌自己力气多,活的不是很耐烦. 个人认为,就苏洵说的很烂,其他三人都比较有道理.诸葛亮第一成就就是他的忠心,其他的像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智谋等等方面都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世间万物肯定是这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文学成就《出师表》 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讨伐曹魏。离开成都前,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封奏疏,这就是著称后世的《出师表》。《出师表》分析了蜀汉所面临的危急形势,劝勉后主继承先帝的遗志,诚恳纳谏,赏罚分明,尤其是要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还表明了平生的志节,即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托付之重。这篇奏疏发于至诚,感人至深,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称赞它“志尽文畅”,为“表之精英”。 诸葛亮勤于思考、善于制作,发明了八阵图、木牛流马(手推车)和改良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传说中他还于南征时发明了包子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这些发明不仅在当时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因年代久远,史书记载模糊,其具体内容已不太清楚,因此后人有许多附会传说,使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八阵图 由于后世的附会臆测,加上戏剧小说的夸张渲染,八阵图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八阵图只是古代作战时的一种阵法,在战国时已经出现,山东临沂县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八阵篇》的残简。因为蜀国多崇山峻岭,军队以步兵为主,习惯于山林作战,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诸葛亮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对古代的“八阵”进行了改进,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八阵图。八阵图纵横各为八行,用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等作为指挥讯号,可以演变出许多阵法。 杜甫《八阵图》 不过,其具体内容已不太清楚。 连弩 八阵图的运用必须配合连弩,即敌人冲入阵内之后,近则短兵相接,远则靠威力强大的连弩。连弩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弓箭,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改进,一次最多可以发十枝。近年在成都郫县出土了一个铜制弩机,是根据诸葛亮的遗制所造,需要七八名连弩士方能发射。 木牛流马 诸葛亮由汉中北伐曹魏,必须越过层峦叠嶂,运输粮食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对旧式车辆进行了改进,称之为“木牛流马”。现存的《诸葛亮集》有“作木牛流马法”, 说“木牛”载一年的粮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马”有方囊二个,每个可以装米二斛三斗。可见“木牛”、“流马”的装载量比肩挑背负要多,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行走。有的小说把“木牛”“流马”说得神乎其技,其实“木牛”即有前辕的小车,“流马”类似后世的独轮车,仍然需要人力的推动。 孔明灯 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孔明)所创。当初为了传递军情,遂利用热气上升原理制作灯盏飘浮于空中,造成错误的「星象」资讯,用以欺骗司马懿大军。后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凡人向上天许愿祈福的媒介。在上元节放天灯,「上达天听」,向天官祈福之意。 根据平溪长者所述,天灯的施放传统始自道光年间,安溪移民陆续到达文山地区开垦。那时有盗匪作乱,骚扰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难山中,待危机过后,才由留守村中的壮丁以天灯为信号,通知乡人返家。后来时局虽安定,放天灯却保留下来,成为地方民俗。 天灯飘浮的原理与热气球相同,都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所以只要将球内之空气加热,让球内一部份空气因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溢出,此时内部的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充满热空气的球体就能飞起来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