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燕子矶》古文翻译
你说的是清朝王士禛的《登燕子矶记》么?
南京自古就是都城,名山大川在疆域之内的有几十座,燕子矶却因为一块拳头大的石头而闻名。
燕子矶岩在观音门东北,三面靠着大江,石壁陡削,岩石险峻,石柱林立。观音山曲折绵延几十里,东面与长山相连,到这里忽然突起了一座山峰,孤峰秀丽润泽,旁边没有附着的山,傲视群山,高耸不甘居下。长江从西面滚滚而来,燕子矶正处在吴的上游和越的下游,处在浩渺汹涌的波涛中,就象砥柱山,屹立在激流中。西面是鄱阳湖中的大孤山和小孤山,东面是润州的金山和焦山,而燕子矶处于金陵上游,因此尤为著名。
矶岩上有寺,是祭祀汉寿亭侯关羽的。向西去有个亭子,亭壁的石头上刻着“天空海阔”四个大字,极其矫健又极其粗壮,是明朝大司马湛若水字元明书写的。湛公曾任南京国子祭酒,又历任南京吏部、礼部、兵部尚书。湛公崛起于岭南,是广东增城人,跟从白沙县的陈章甫学到了禅学之宗,与王阳明的学说争高低,天下人称他甘泉先生。关羽祠里有南亭三间,壁上题的字,丛芜杂乱无法认读。只有杨继盛(号椒山先生)的四首绝句,与文彭(字寿承,文征明长子)写的《关祠颂》刻在同一块石头上,其中一首是:“皪皪清光上下通,风雪只在半天中。太虚云外依然静,谁道阴晴便不同。”读了这首诗,就能知道杨先生的学业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
转向东去,沿台阶登上最高顶。一座亭子象鸟的翅膀展开一样,广阔远眺千里。长江、远山、白云、人物,城楼、女墙、烟火,船帆、沙洲,分明可数,献奇争媚于眼前。西北方的烟雾迷茫之中,一座高塔挺然而出,矗立在江边,那里是浦口的晋王山。山因隋炀帝而得名杨广称帝前,曾渡江灭陈,被封为晋王。向东眺望京江也叫扬子江,因经过京口而得名,向西上溯南京,从东吴孙权大帝开国直到南朝梁、陈,凭吊六朝,兴亡不过一瞬。吟诵刘禹锡(字梦得)“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怅然失意了很长时间。
当时,落日的余辉横洒在江面,映着江边十几棵乌桕树,红色和黄色相错杂。北风飒飒地刮着,树叶纷纷下落,与晚潮的响声相应答。悲伤、颤栗,凉风侵骨,决不能在此久留。在亭壁上题了两首诗,就赶快回来了。时值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二十一日。
2. 文言文韩延徽不忘故乡翻译
韩延徽传
全文翻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韩梦殷,相继担任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出众,燕京统帅刘仁恭认为他不同凡响,召他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与冯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为幽州观察度支使。
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后劝阻道:“他奉使我国,不屈不挠,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谈话,他的话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为参军事。攻打党项、室韦,降服各部落,韩延徽的谋划居多。继而请求建立城郭,划分市井乡里,以安置归降的汉人。又为他们选定配偶,教他们农耕技术,让他们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
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以表达这种心情,于是逃回后唐。不久,他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怕招来祸患,于是到幽州看望亲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里。王德明问他要到哪里去,韩延徽说:“我将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为然。韩延徽笑道:“他们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见了我一定很高兴。”回到契丹后,太祖问他为什么跑了。韩延徽说:“忘掉亲人是不孝,抛弃君王是不忠。我虽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着陛下。所以我又回来了。”太祖非常高兴,赐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语是“又来”的意思。立即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
天赞四年,跟随辽太祖征讨渤海,渤海王大湮撰请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叛,韩延徽与其它将领一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战功被拜为左仆射。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
太宗时,韩延徽被封为鲁国公,仍担任政事令。出使后晋归来,改任南京三司使。
世宗时,改任南府宰相,设置政事省,从设立到管理完善,可以说是用尽了心力。天禄五年六月,河东刘崇派使节请求为他举行册封典礼,世宗下诏令韩延徽拟定礼仪,韩延徽上奏请求全部遵照太宗册封后晋皇帝的礼仪,世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辽穆宗应历年间,韩延徽退休。他的儿子韩德枢镇守东平,皇帝下诏准许他每年东归探望父亲。应历九年,韩延徽去年,终年七十八岁。穆宗听说后震惊哀悼,赠官为尚书令,安葬在幽州的鲁郭,永世为“崇文令公”。
3. 滕白的燕 古文翻译
燕
作者:滕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duǎn yǔ xīn lái bié hǎi yáng , zhēn zhū gāo juàn yǔ diāo liáng 。
短羽新来别海阳,真珠高卷语雕梁。
jiā rén wèi bì quán tīng ěr , zhèng bǎ jīn zhēn xiù fèng huáng 。
佳人未必全听尔,正把金针绣凤凰。
短羽么,就是鸟呗,新来,大概是新年刚过的春天。
真珠?不知道 ,露似真珠也是这个真,高卷雕梁么,就是风景吧?
佳人未必全听你说的?正在绣凤凰……
没了解过背景,不懂说的啥,春闺也不像,景也不全,名为燕,没有头绪。
4. 文言文翻译 送赵宏序
赵炳字彦明,是惠州滦阳人。他的父亲赵宏,是元朝勇敢又有谋略的武将,对元朝开国有功,后升为镇国上将军。赵炳幼年便父母早丧,由堂兄抚养。12岁那年,因年成不好,兄弟二人去平州(今卢龙)谋生,途中遇到强盗,赵炳的堂兄被扒下衣服让他们绑上了。强盗要杀其兄,赵炳哭求代兄而死。强盗被兄弟义气所感动,放弃他们而去。
赵炳刚满20岁时,因是功臣之子便视为亲信,到忽必烈即位前的潜邸侍奉忽必烈,他谨慎勤劳,从而得到信任。赵炳担任抚州州尹时,使城镇格局为之一新。己未年(1259年),元军攻打南京时,燕京、蓟州一带发生动乱,当局以平乱为由,招兵买马,横征暴敛,为害百姓。赵炳向忽必烈奏明,并追回征招的士兵和横敛的财物,全部归还了百姓。
赵炳因功升任刑部侍郎,兼任中书省断事官。当时有一权贵带 *** 登上皇帝的龙船,赵炳依法对他进行了惩罚,不久,此人死去。其子拦皇帝御驾为父诉冤,皇帝召见赵炳责备他,赵炳说:“我执行法律,维护皇上的尊严,这是本职应当做的。”皇帝见他不服而恼怒,斥他出去,既而对侍臣说:“赵炳执法太严,但非徇私枉法之人。”遂改任赵炳为枢密院断事官。赵炳任济南路总管期间,有一年年成不好闹了饥荒,赵炳开官仓赈济百姓,博得百姓赞颂。赵炳升任辽东提刑按察使,消息传出,辽东一些强横狡猾和不法者有所收敛。
至元九年(1272年),赵炳任京兆路总管,并兼任京兆府府尹。皇子安西王到秦地(即关中一带)修建王府,皇帝诏令:建造王府事益,一切都要听从赵炳安排。王府的官吏士卒每有横暴扰民者,赵炳就向安西王禀明。安西王对他说:“以后如有人犯法,不必向我禀报,你可自行处治”。从此强横狡猾的不法之徒不敢妄为,秦地百姓始得安宁。皇上诏令用解州的盐税供王府费用,年长日久,百姓积欠20多万缗(每缗一千文铜钱),官府追讨清理,仅仅收上三分之一,百姓便难以承受了。赵炳密奏安西王说:“十年拖欠让一下还清,百姓岂能承受得了!与其搜刮精疲力尽的百姓,哪如将恩惠施布于他们呢?”安西王认为他的话有理,急命免征,百姓无不称颂。适逢安西王北伐,皇帝诏谕用京兆府一年应收的赋税充做军费,赵炳又请求说:“所征之课税,足够供军队北伐,可以宽免今年的岁赋,来恢复民力。”安西王同意。下达免税令。秦地人民十分感戴。至元十四年(1275年),赵炳被加封为镇国上将军、安西王相。当年十一月,安西王去世。
至元十六年(1277年)秋,赵炳奉旨入皇宫便殿参见皇帝。赵炳谈到安西王死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玩弄权柄,任意做不法之事。皇帝当即改任赵炳为中奉大夫、安西王相,兼理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课税屯田事务,并令赵炳乘驿站的传车同几名带敕命的使臣前往查办郭琮等人。他们回到西安王府后,不料郭琮借新继位安西王旨意,拘捕赵炳问罪,并逮捕了赵炳的妻子儿女,并于至元十七年(1278年)三月,派人将赵炳毒死在平凉(今平凉县)监狱中,时年59岁。皇帝闻听后,又差人押解郭琮等100余案犯到京。皇帝亲自审问,为赵炳洗冤,令赵炳的儿子赵仁荣在东城亲自斩杀郭琮、郭淑云。六月,皇帝降诏为赵炳昭雪,特追赠其为中书左丞谥号“忠愍”。
5. 韩企先,燕京人.九世祖知古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韩企先,辽燕京人。辽太康八年(1082年)生。九世祖韩知古仕辽为中书令,徒居柳城,累世显贵。 韩企先于乾统年间中进士,金天辅六年(1122年)自中京降金,任枢密副都承旨,此后任转运使、署西京留守等职。天会六年(1128年)代己故刘彦宗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次年,迁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楚国公。最初,金太祖时中书省、枢密院两衙置于广宁府,而朝廷宰相自用女真官号。太宗初年无所改更,后依次置于平州和燕京。“凡汉地选授调发租税,皆承制行之。”从时立爱、刘彦宗及韩企先为宰相时,其职抵如此。自天会四年,始定官制。
天会十二年(1134年),韩企先为尚书右丞相,召至上京会宁。太宗令其议礼制度,乃损益旧章,建立健全金代各项典章制度。韩企先博通经史,知前代故事,“或因或革,咸取折衷”。每为官择人,专以培植奖励后进为己任,使金政权中“一时台省多君子”,经常向太宗谏议,拾遗补缺,从而博得女真贵族的敬重与赞扬,世称“贤相”。世宗常对大臣说:汉人宰相,惟韩企先最贤,他不及也。”皇统元年(1141年)封濮王。皇统六年(1146年)病卒,终年65岁。
大定八年(1168年),配享太宗庙廷,十一年,图像衍庆宫,位列开国功臣。世宗对臣下解释说:“丞相企先,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至于关决大政,与大臣谋议,不使外人知之,由是无人能知其功。前后汉人宰相无能及者,置功臣画像中,亦足以示劝后人。”十五年,谥简懿。
6. 黎景熙,字季明文言文答案
周书黎景熙传 【原文】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鄚人也,少以字行于世。
曾祖嶷,魏太武时,从破平凉,有功,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后为燕郡守。
祖镇,袭爵,为员外散骑侍郎。父琼,太和中,袭爵,历员外郎、魏县令,后至鄜城郡守。
季明少好读书,性强记默识,而无应对之能。其从祖广,太武时为尚书郎,善古学。
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季明亦传习之,颇与许氏有异。
又好占玄象,颇知术数。而落魄不事生业。
有书千余卷。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
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友。 永安中,道源劝令入仕,始为威烈将军。
魏孝武初,迁镇远将军,寻除步兵校尉。及孝武西迁,季明乃寓居伊、洛。
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从军。寻授银青光禄大夫,加中军将军,拜行台郎中,除黎阳郡守。
季明从至悬瓠,察景终不足恃,遂去之。客于颍川,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
时王思政镇颍川,累使召。季明不得已,出与相见。
留于内馆月余。太祖又征之,遂入关。
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 大统末,除安西将军,寻拜著作佐郎。
于时伦辈,皆位兼常伯,车服华盛。唯季明独以贫素居之,而无愧色。
又勤于所职,著述不怠。然性尤专固,不合于时。
是以一为史官,遂十年不调。魏恭帝元年,进号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
六官建,为外史上士。孝闵(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帝践阼,加征南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时大司马贺兰祥讨吐谷浑,诏季明从军。
还,除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末,迁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营宫室。春夏大旱,诏公卿百寮,极言得失。
季明上书曰: 臣闻成汤遭旱,以六事自陈。宣王太甚,而珪璧斯竭。
岂非远虑元元,俯哀兆庶。方今农要之月,时雨犹愆,率土之心,有怀渴仰。
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群生,觐礼百神,犹未丰洽者,岂或作事不节,有违时令,举措失中,傥邀斯旱。 《春秋》,君举必书,动为典礼,水旱阴阳,莫不应行而至。
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
《五行传》以为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也。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
《五行传》以为时作南门,劳民兴役。汉惠帝二年夏,大旱。
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涧水绝。《五行传》以为先是发民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
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是岁发天下故吏穿昆明池。
然则土木之功,动民兴役,天辄应之以异。典籍作诫,傥或可思。
上天谴告,改之则善。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谴,庶灵泽时降,嘉谷有成,则年登可觊,子来非晚。
《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或恐极阳生阴,秋多雨水,年复不登,民将无觊。如又荐饥,为虑更甚。
" ——《周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九 【参考译文】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鄚人。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
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
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
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有书一千多卷。
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
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
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
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
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
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
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
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
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
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
7. 完颜宗干斡本文言文
完颜宗干,金太祖阿骨打庶长子,本名斡本。
初太祖伐辽,宗干即随军出征,常常参予军谋,多能以策制胜。收国元年)一月,达鲁古城之战,宗干以中军为疑兵,使辽军陷计,始下达鲁古城。
九月,金军攻克黄龙府,太祖欲乘胜取春州。辽天祚帝闻黄龙府失守,大惧,自将大军欲与女真决战。
宗干劝太祖避辽军主力,勿攻春州,休息士卒,而后决战,太祖从其策,遂班师休整。天辅七年,太宗即位,任宗干为国论勃极烈,与斜也同辅政。
天会三年,金灭辽后,宗干首倡“议礼制度,正官名,定服色,兴庠序,设迭举,治历明时”,建立各项国家制度。金熙宗即位后,拜太傅,与宗翰并领三省事。
支持熙宗平定宗磐、宗隽之乱。积极参予熙宗颁行天春新制。
促进女真社会封建化。故史臣称之曰:班爵“金议礼制度,禄,正刑法,治历明时,行天子之事,成一代之典,杲,宗干经始之功多矣。”
天眷二年,进位太师,封梁宋国王,入朝不拜,策杖上殿。皇统元年,随熙宗至燕京,中途病故。
熙宗为之辍朝七日,始有大臣死辍朝之制。海陵王即位后,追谥宗干为孝睿明皇帝,庙号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