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刘禅:刘禅一句“乐不思蜀”所隐含的智慧
蜀汉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三国时期蜀汉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 *** 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S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A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S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S正的话,就把S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S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S正教我的。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
刘禅自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是谁已不可考,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t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夏侯霸因司马氏篡位怕受曹爽牵连逃于蜀汉,其父夏侯渊乃被黄忠斩于定军山。刘禅在接见夏侯霸之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使的十分娴熟。
此时,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说诸葛亮之及时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李邈所说或是其真实想法,或者是为了迎合刘禅。但是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内乱不可避免!
但是,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孔诿恚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没有固执己见。青年帝王刘禅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少有。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