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电阻教案及反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电阻是初三物理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怎样做一个好的教案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三电压电阻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物理电阻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数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教师准备:电阻定律演示器九套 演示电表一块 电源 小灯座 电流表 开关各九个 导线每组六根 金属勺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套铅笔芯、钢尺
教学方法: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同时充分发挥资讯科技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在课上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普通导线都是用铜或者铝制成的,而不用铁丝?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分组做P14图6.3-1实验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知的资讯是学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法
二 导学达标,形成概念
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铜丝的电流比铁丝或镍铬合金丝的电流大。是因为导体虽善于导电,却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一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板书: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符号:R
让同学们阅读P15的内容并回答电阻的单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常见的电阻值:大萤幕
人的双手间干燥 1000--5000Ω 人的双手间潮溼 200--800Ω 照明灯泡工作时 100---2000Ω 实验用小灯泡 5--50Ω 实验室用的导线每根 0.01--0.1Ω 电流表 0.1Ω左右 电压表 10 KΩ 教师启发:同学们通过比较前两组资料得到什么启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从物理走向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学们已经知道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那么电阻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猜想:可能导体的种类,粗细,长度 ,温度等有关
设计实验:老师先渗透控制变数法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把只有材料不同的两段金属丝接入上面的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再把只有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金属丝连在电路中。
进行实验:
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并记录资料。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资料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与论证:
投影各组实验资料并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
三影响因素:
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
评估与交流
实验中导体的电阻阻值都比较小,所以电路中的电流较大,每次测得资料后应立即断开开关,尽量减少电能损耗。
四 同学们自己阅读18页科学世界中的半导体和超导体。然后通过15页图6.3-3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节:由学生互相补充完成
板书设计:
电 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 控制变数法
3. 实验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四、强化练习:
序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材料 1 1 0.1 镍铬 2 0.5 0.1 镍铬 3 1 0.2 镍铬 4 1 0.1 锰铜 1、采用序号1、2对比,是探究电阻与 ______ 有关。
2、采用序号1、3对比,是探究电阻与______ 有关。
3、采用序号_____对比,是探究电阻与材料有关。
五、作业:想想做做1、2题
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同学说: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有的说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等,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数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法.
初三物理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连结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效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数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线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线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初三物理电阻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数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教师准备:电阻定律演示器九套 演示电表一块 电源 小灯座 电流表 开关各九个 导线每组六根 金属勺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套铅笔芯、钢尺
教学方法: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同时充分发挥资讯科技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在课上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普通导线都是用铜或者铝制成的,而不用铁丝?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分组做P14图6.3-1实验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知的资讯是学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法
二 导学达标,形成概念
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铜丝的电流比铁丝或镍铬合金丝的电流大。是因为导体虽善于导电,却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一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板书: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符号:R
让同学们阅读P15的内容并回答电阻的单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常见的电阻值:大萤幕
人的双手间干燥 1000--5000Ω 人的双手间潮溼 200--800Ω 照明灯泡工作时 100---2000Ω 实验用小灯泡 5--50Ω 实验室用的导线每根 0.01--0.1Ω 电流表 0.1Ω左右 电压表 10 KΩ 教师启发:同学们通过比较前两组资料得到什么启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从物理走向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学们已经知道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那么电阻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猜想:可能导体的种类,粗细,长度 ,温度等有关
设计实验:老师先渗透控制变数法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把只有材料不同的两段金属丝接入上面的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再把只有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金属丝连在电路中。
进行实验:
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并记录资料。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资料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与论证:
投影各组实验资料并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
三影响因素:
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
评估与交流
实验中导体的电阻阻值都比较小,所以电路中的电流较大,每次测得资料后应立即断开开关,尽量减少电能损耗。
四 同学们自己阅读18页科学世界中的半导体和超导体。然后通过15页图6.3-3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节:由学生互相补充完成
板书设计:
电 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 控制变数法
3. 实验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四、强化练习:
序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材料 1 1 0.1 镍铬 2 0.5 0.1 镍铬 3 1 0.2 镍铬 4 1 0.1 锰铜 1、采用序号1、2对比,是探究电阻与 ______ 有关。
2、采用序号1、3对比,是探究电阻与______ 有关。
3、采用序号_____对比,是探究电阻与材料有关。
五、作业:想想做做1、2题
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同学说: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有的说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等,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数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法.
初三物理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连结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效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数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线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线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