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怎么做弯的,看完这篇你就都懂了
现在大家是早就习惯了曲面屏、瀑布屏,但我记得 3D 玻璃盖板一开始是先应用在手机后壳上的。一是因为更好做;二是对手感的体验度更友好。
3D 后壳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小米 Note,那还是骁龙 810 的年代,侧弯的后壳有一道光条,很纯净和亮眼,入手很贴合,感知上会比实际更轻薄。
前面板我记得应该是三星 Galaxy S6 edge,在出了 S5 那样的“另类”之后,三星在 S6 上硬生生把调性又拉了回来,特别是在 edge 上的尝试,这次真的是把柔性 AMOLED 应用到两个边。(想想别扭的 Galaxy Note edge,双曲面是不是更协调更惊艳?)
无论是前面板还是后壳,咱们这次就借这个机会,聊一聊 3D 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
01
热弯
热弯是可以说是 3D 玻璃最早的制作工艺了,也最成熟。核心技术点有两个:温度和模具。白玻璃经过加热、成型、冷却三个阶段,就可以完成从 2D 到 3D 的进化了,当然,工艺稳定性、温度、时间等都是会影响良率和品质的,伯恩、蓝思等也都是在这些方面做持续性的深入研究。
02
熔接
熔接,顾名思义就是把两片分离的玻璃加热熔融再拼接的过程,相比于热弯在技术上要更新一些。熔接的可塑性更强,可实现多角度多品类熔接,但工艺上也更复杂,可量产性略低,可靠性待验证。
03
冷雕
冷雕,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啥也不说直接上 CNC。说到这我竟然想起了金工实习时候的车钳刨磨铣,缅怀一下我的不知道在哪儿的小锤子。
CNC 常见于金属加工,在玻璃上这么干不算罕见,但要做成 3D,把 0.7mm 厚度的玻璃 CNC干到 0.3mm 左右,还得保证良率和效率,那确实是挺挑战的一件事儿。iPhone 11 Pro 的后壳就是这么做出来的,还是伯恩和蓝思等一众厂商,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审美趋势,在传统的工业制造里精益求精寻求突破,最终给我们带来这么集视觉和体验于一体的产品。
在 6.5-7 英寸的大屏趋势下,手机形态如何能做得不厚重,或者说至少在感觉上不那么厚重,ID 设计上还是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在近两年的旗舰机型里,3D 玻璃和柔性屏幕的融合相得益彰,双曲面玻璃加金属几近标配。咱们再往后看,试想一下未来的手机形态又会变成什么样?手机屏幕尺寸的极限在哪儿?玻璃除了 3D 还能怎么玩,会不会把中间的金属骨架给完全替换掉?
这些只能留给时间和 科技 来回答了。我只能说:人真的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生物,这种适应性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未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