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个快乐读书人有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我读了刘墉的《做个快乐读书人》,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
刘墉是台湾着名作家,他在这本书中写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启发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其中有一篇“你是豌豆公 主吗?”写了作者的女儿因为家里一下子来了许多亲戚而不能安心学习,作者从自己以前的经历告诉女儿要在吵闹的环境中训练自己保持冷静的能力,不能像豌豆公主,只因为厚厚的床褥下放了一颗豌豆而睡不好觉。
还有一篇“爸爸不能帮你”,写作者的女儿参加绘画比赛,有的同学因为有家长帮忙而画得较好,自己没有得到爸爸的帮助,心里感到愤愤不平,作者由此写了自己小时候画画的经历,一次比赛由于是照着老师的画稿画而得奖,但总感到心虚,一点也没觉得自己真赢了,直到作者终于全凭自己而得奖时才高兴,那是因为“我真正的胜利”。
二、
去年秋季五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的试卷中,有一篇节选《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让我感受颇深。
说的是一位儿子他们学校班级上开展读书比赛,老师要求学生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
所以儿子为了向得奖冲刺,读书就成了任务,每周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并得意自己这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
孩子的爸爸不反对此做法,多读书是好事,但读书仅仅成了拿奖,而否略了咬文细嚼书里的文字内涵,又不能欣赏书中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有趣、生动、又有启发人的故事,从中获得读书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何意义呢?
的确就像这位父亲说得,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既可以“精读”也可以“浏览”所谓精读,就呆在一间阅览室里,是专心研究一两样东西,浏览就是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这位父亲这段文字的分析,也让我深感惭愧,我平时也会抽空读书,但我真正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好像不多,我也是喜欢选看片段,没有做到真正的精读,就像书中的孩子一样,书是看了,但书中的内容没记多少。
这位父亲在此节选引领了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危险)孔子特地提到三个词“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所得的东西”习是讲“温习”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这段文字再次给我启迪,读书就是要读懂、读透书中的内容,从文字中真正体验读书的乐趣……
这节选文字给我收获很大,也是教我今后如何去读书、去品书。
三、
拜读了刘墉的作品,真的是一次非常让人满足的历程。让我觉得一个人的语言文字的力量虽然不能像武器那样瞬间致命,但是文字的魅力还是很大的。我的读后感是这样的。
在这本书里,刘墉用自己教育儿女的方式通过实例来讲解家庭教育这个现在的热点问题。从这本书我能瞥见一个父亲在教育儿女的不同对待,事实上这样是,养儿子不同于养女儿。
我们都是为人子女多年,在处理与家人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和父母的矛盾会激化,或许在青春期,或者在小时候我们的淘气等等,亲子关系一直是一个非常让家长头疼的话题。
该不该,和对不对的讨论,其实已经很久了。有时候真的'没有一个定论是对或者不对。但是我至少知道,绝大多数父母绝对是爱自己的儿女的!
在书中,作者用爸爸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来告诉一个个大道理。世界上成功的人不见得是最聪明的,也不见得是学历最高的,而是最能面对问题、锲而不舍的人。
小孩子可能不喜欢听大道理,这个是肯定的。对于上周开始热播的《爸爸去哪儿》里面涉及的亲子问题,我想如果结合来看的话也是一样的道理吧,天天爸爸换位思考让孩子接受要好好听别人说话的观点,想想看这样的方式才是获赞的根本吧。
道理是每个人都能讲的,但是能不能讲到听讲的人的心坎里去?这就要看爸爸妈妈的功力了。另外还有一个不错的话题:关于追星。
刘墉爸爸鼓励女儿去喜欢一个人,但是又不和其他家长相同。他重在一种正能量的引导,引导的是一种冠军精神,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拿冠军而已。从小冠军关颖珊的身上学到了一种不服输的向上精神。
关于爱,关于生死离别。小时候的我们可能不理解生死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明天看不看得到家中的老人,我们究竟该怎么让小孩子理解这其中的道理?这是个问题。还有面对伤痛,面对挫折,面对不同的环境。
启发比较大的应该算是关于学习的那段文字吧,当女儿因为练琴被亲友打扰而不能专心的时候,爸爸的教育就及时到位纠正。并且能做到用自己亲生的经历来说服人,从某种意义上告诉女儿爸爸小时候很行,然后还告诉女儿要加油,要克服困难。
的确,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全世界都是为什么不幸的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或者你会认为你遇到了全世界最难处理的问题等等,其实这只是你自己没有走出去而已,世界上的不幸太多了,我们有时无法选择是否面对,只能选择是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去面对,或乐观、坚强,或消极、懈怠。
我读了刘墉的《做个快乐读书人》,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
刘墉是台湾着名作家,他在这本书中写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启发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其中有一篇“你是豌豆公 主吗?”写了作者的女儿因为家里一下子来了许多亲戚而不能安心学习,作者从自己以前的经历告诉女儿要在吵闹的环境中训练自己保持冷静的能力,不能像豌豆公主,只因为厚厚的床褥下放了一颗豌豆而睡不好觉。
还有一篇“爸爸不能帮你”,写作者的女儿参加绘画比赛,有的同学因为有家长帮忙而画得较好,自己没有得到爸爸的帮助,心里感到愤愤不平,作者由此写了自己小时候画画的经历,一次比赛由于是照着老师的画稿画而得奖,但总感到心虚,一点也没觉得自己真赢了,直到作者终于全凭自己而得奖时才高兴,那是因为“我真正的胜利”。
二、
去年秋季五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的试卷中,有一篇节选《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让我感受颇深。
说的是一位儿子他们学校班级上开展读书比赛,老师要求学生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
所以儿子为了向得奖冲刺,读书就成了任务,每周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并得意自己这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
孩子的爸爸不反对此做法,多读书是好事,但读书仅仅成了拿奖,而否略了咬文细嚼书里的文字内涵,又不能欣赏书中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有趣、生动、又有启发人的故事,从中获得读书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何意义呢?
的确就像这位父亲说得,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既可以“精读”也可以“浏览”所谓精读,就呆在一间阅览室里,是专心研究一两样东西,浏览就是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这位父亲这段文字的分析,也让我深感惭愧,我平时也会抽空读书,但我真正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好像不多,我也是喜欢选看片段,没有做到真正的精读,就像书中的孩子一样,书是看了,但书中的内容没记多少。
这位父亲在此节选引领了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危险)孔子特地提到三个词“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所得的东西”习是讲“温习”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这段文字再次给我启迪,读书就是要读懂、读透书中的内容,从文字中真正体验读书的乐趣……
这节选文字给我收获很大,也是教我今后如何去读书、去品书。
三、
拜读了刘墉的作品,真的是一次非常让人满足的历程。让我觉得一个人的语言文字的力量虽然不能像武器那样瞬间致命,但是文字的魅力还是很大的。我的读后感是这样的。
在这本书里,刘墉用自己教育儿女的方式通过实例来讲解家庭教育这个现在的热点问题。从这本书我能瞥见一个父亲在教育儿女的不同对待,事实上这样是,养儿子不同于养女儿。
我们都是为人子女多年,在处理与家人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和父母的矛盾会激化,或许在青春期,或者在小时候我们的淘气等等,亲子关系一直是一个非常让家长头疼的话题。
该不该,和对不对的讨论,其实已经很久了。有时候真的'没有一个定论是对或者不对。但是我至少知道,绝大多数父母绝对是爱自己的儿女的!
在书中,作者用爸爸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来告诉一个个大道理。世界上成功的人不见得是最聪明的,也不见得是学历最高的,而是最能面对问题、锲而不舍的人。
小孩子可能不喜欢听大道理,这个是肯定的。对于上周开始热播的《爸爸去哪儿》里面涉及的亲子问题,我想如果结合来看的话也是一样的道理吧,天天爸爸换位思考让孩子接受要好好听别人说话的观点,想想看这样的方式才是获赞的根本吧。
道理是每个人都能讲的,但是能不能讲到听讲的人的心坎里去?这就要看爸爸妈妈的功力了。另外还有一个不错的话题:关于追星。
刘墉爸爸鼓励女儿去喜欢一个人,但是又不和其他家长相同。他重在一种正能量的引导,引导的是一种冠军精神,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拿冠军而已。从小冠军关颖珊的身上学到了一种不服输的向上精神。
关于爱,关于生死离别。小时候的我们可能不理解生死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明天看不看得到家中的老人,我们究竟该怎么让小孩子理解这其中的道理?这是个问题。还有面对伤痛,面对挫折,面对不同的环境。
启发比较大的应该算是关于学习的那段文字吧,当女儿因为练琴被亲友打扰而不能专心的时候,爸爸的教育就及时到位纠正。并且能做到用自己亲生的经历来说服人,从某种意义上告诉女儿爸爸小时候很行,然后还告诉女儿要加油,要克服困难。
的确,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全世界都是为什么不幸的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或者你会认为你遇到了全世界最难处理的问题等等,其实这只是你自己没有走出去而已,世界上的不幸太多了,我们有时无法选择是否面对,只能选择是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去面对,或乐观、坚强,或消极、懈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