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独处,不交朋友不联系别人,为什么?是有病吗?

 我来答
爱情调味剂17
2022-07-19 · TA获得超过683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3万
展开全部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独处,要看怎样定义“独处”。如果把“独处”定义为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匮乏,那么这样的界定显然偏于狭隘,现实生活中人们喜欢“独处”,但他们“独处”时却并不缺乏人际互动。

从 社会 心理学角度,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物种,与生俱来就有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互动的本能需求,这被称为亲和需求。因此,置身在 社会 之中,每个人都有着寻求与他人联系的天性和本能需求,如果亲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受到孤独感。即使像鲁宾逊漂流到荒岛,身边也有一个“星期五”的同伴使他免于孤独中崩溃。

这么说吧,当人们感到孤独的时候,就会寻求与他人联系;或者,人们为了避免孤独,就会寻求与他人联系。但是,每个人感受孤独的阈值不同,有些人即使独处也不会感到孤独,而另一些人即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仍倍感孤独。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当人们感到孤独时就会寻求与他人的联系;反过来说,当人们的亲和需求得到充分到满足,人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也就不会积极地寻求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

事实上,现时代人们独处时往往并不会感到孤独,只要有手机,有社交APP,有互联网络,现代人可以怡然自得地通过互联网与他人建立联系,产生互动,满足亲和需求,避免孤独。那么,既然透过互联网人们已经能够轻松地与他人联系,充分满足亲和需求,那么自然在现实生活情境下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与他人寻求联系,表现出来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宁可“独处”,也不愿意联系朋友,联系他人。

不仅如此,互联网中的人际联系和互动与现实情境下的人际联系和互动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实情境中的人际联系与互动往往是基于 社会 身份,无论是家族间的联系互动(基于同族鼓励姻亲身份),或者同学间的联系互动(基于曾经同校同班同届学生身份),还是同事间的联系互动(基于被同一间机构雇佣的身份),抑或玩友间的联系互动(基于对同一运动或活动的玩家身份),都是在随遇相识情境下建立的联系,彼此之间未必志趣相投。

但是互联网情境下的人际联系和互动却不同,不是基于身份,而是基于志趣。虽然现实的人际联系也可以搬到互联网情境之下,但互联网更可能反映和展现的相比于现实情境,更多志趣。更关键的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感到“知音难觅”,在互联网情境下就容易和方便得多。哪怕你是万分之一的小众,也不难在互联网上找到同类“知音”,要知道,在你现实生活情境下,穷其一生恐怕都难以遇见“同类”。

这就涉及到人性的另一个本能需求,亲密需求。如果说亲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会陷入孤独,被称为“ 社会 性孤独”;人们如果亲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陷入另一种孤独,“情绪性孤独”。

换言之,互联网情境下的人际联系和互动不仅比现实情境下更容易满足人们的亲和需求——不受物理空间和距离的羁绊和限制,而且更能够很容易地帮助人们寻觅到“知音”,满足现实情境中难以如愿的亲密需求。

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到现实生活情境下人际关系和互动模式的“酱缸”,互联网情境下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模式就更像进退由人收放自如的“自由之地”。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宁可耽溺于“独处”时自由游弋的互联网情境下的人际联系和互动,不愿裹挟在现实情境下人际联系个互动的“酱缸”里。

我69年出生!11年离婚后就跑来丽江,头两年开了个服装店还挣了十几万!14年拿了个铺面做加盟店,结果亏了我几十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