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

 我来答
小杨社会说
2023-01-12 · TA获得超过87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万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向选择。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不仅是军事的战争,经济的较量,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战争,秦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出现多代明君外,也与其引进的人才是分不开的。战国时期,在人才流动方面曾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而秦国自商鞅之后开始图谋霸业,而商鞅是卫国人,秦惠文王重要张仪,在合纵连横中崛起。

其他人才,例如楼绥是赵国人,魏冉、范雎也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则是楚国人,这些都被秦君所重要,用人不疑,由此可见,人才在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战国时期人才在思想上有哪些特点?

战国时期人才思想特点

对士人的选拔和任用是本着“尚贤思想”、“用人唯贤”原则进行的,但对于“尚贤”理论,当时对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很大的儒家、墨家、法家都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尚贤理论。

儒家尚贤思想

儒家尚贤思想,起始于孔子提出“举贤才”,但孔子的尚贤、尊贤思想是以周礼为基础的,其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的君王统治,已经不能适应于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对孔子的尊贤理论进行了继承发展,他提出“尊贤使能”,并把尚贤提高到国家存亡的高度,甚至强调君主不用贤,国家危亡也。

到了战国末期,荀子又对孟子、孔子的尊贤思想进行继承和完善,他提出可以破格用贤的思想,虽然在对待亲友上仍有一定倾斜,但这比孔子、孟子的尊贤、尚贤思想有了实质性的进步,此时的儒家尚贤思想已经不从维护君主统治的奴隶制度,而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新的制度做准备了。



妖感肉灵10
2023-03-17 ·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101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3亿
展开全部
平等性、非制度性。
战国时期,西周宗法制、封建制正分崩离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对君主绝对服从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同时,君主也尚未对臣下形成绝对支配。士人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展开了社会流动。士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可以说是其与王、侯、卿大夫之间的双选过程。国君可以择有识之士而用,士人也可以择贤明之君而事,甚至敢与王侯分庭抗礼。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其主要特征主要有: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连年,卿大夫专政,新兴势力崛起。王室衰微,西周末年,周王室的发源地关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战争和灾荒,周王室不得不东迁。东迁后的周王朝国力衰落,天子威信不复存在,从此依附诸侯国,成为大国的附庸,至此丧失了统帅诸侯的能力。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以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逐渐出现了霸主国,史称“春秋五霸”,他们实际上起到了天下“共主”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