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缅战争始末
展开全部
19世纪初,随着雍籍牙王朝(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存在于1752年到1885年,期间不但统一全缅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扩张疆土,于1767年消灭暹罗阿瑜陀耶王国,并多次和中国清朝发生战争。19世纪中期,南缅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该王朝前后与英爆发三次英缅战争,终于在1885年遭受英国全面占领,贡榜王朝亦覆灭。其领土则被并入英属印度。 ])的统治者把他们的统治扩大到阿拉干、曼尼坡和阿萨姆,缅甸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冲突不断升级,成为英缅战争的导因。但是,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爆发,却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它实际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东方进行的殖民扩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最初20年,英国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1814年,历时11年的拿破仑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并且得以腾出手来,加紧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1817-1818年,英国通过战争最后征服了印度马拉特诸首领,实际上已统治了印度的中部和南部。1819年,英国又占据新加坡,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此后,英国在马来半岛地区取得了槟榔屿和威斯利省。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侵略的时候,早已把缅甸作为扩张的目标。因为缅甸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位于中国和印度两大国之间,并且横亘在英属印度与马来半岛地区的英属殖民地之间。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看来,如果控制了缅甸,不但有利于巩固英属印度,而且可以把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连成一片,甚至可以进而打开中国的大门。仅在1795年到1811年之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6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这些英国使者虽然未能成功地诱使缅甸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却并非完全空手而归。他们利用出使的机会深入缅甸,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扩张出谋划策。西姆施在1795年出使缅甸后就提出,缅甸帝国内被称为“勃固”的那一部分地区对于英属印度的重要性,是与三个明确的目标相联系的。这三个目标就是:一,取得缅甸的柚木。二,把英国的产品大量输入缅甸。三,防止英国之外的国家控制缅甸。坎宁在1810年出使缅甸后则提出,“英印方面派出一支军队,就足以征服阿拉干,而占领阿拉干将给英国政府提供极好的机会,取得从吉大港到尼格莱斯湾的广阔地区”。
因此,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诱使缅甸缔约失败后.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对缅甸进行殖民扩张,而是采取新的手法,积极支持逃入英属印度的阿拉干人进行反缅活动,利用他们同缅甸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在缅印边境制造事端,恶化双边关系,准备侵略战争。
雍籍牙王朝的统治者对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打了多年的交道,但并不了解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真实情况。缅甸军队在对暹罗、对阿拉干、对曼尼坡等战争中的胜利,又滋长了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情绪。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完全不同于他们过去的对手的新的强大的敌人,一开始并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1817年,缅甸兰里岛总督致信英属孟加拉总督说,“我王神力无穷。吉大港、达卡等地属我王。英国东印度公司应交出统治权,向缅甸政府交纳赋税”。“如果拒绝,将派出大军水陆两路进发,直捣英国领地”。
在这种情况下,英缅关系在1820年前后已严重恶化。最后,刷浦黎岛事件终于成为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线。内夫河口的刷浦黎岛,位于阿拉干和吉大港之间。对于这个岛的归属,当时缅甸和英印当局有争议。1823年2月,一支英军占领刷浦黎岛,竖起英国国旗。缅甸阿拉干总督要求英军撤离,遭到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1000多名缅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该岛登陆,驱逐英军。不久,缅军撤走,英军重占该岛。阿拉干总督警告英军必须撤离,否则缅方将使用武力,夺回该岛。但是,英方置之不理,岛上英军也赖着不走。
1824年1月,缅军名将班都拉出任阿拉干总督后,立即派出军队,再度占领刷浦黎岛,驱逐英军。蓄谋已久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印当局声称,由于缅甸方面“进攻和杀害我们在刷浦黎岛的守军”,“实际上已使两国处于交战状态”。1824年3月5日,英印总督阿姆赫斯特(1823-1828)宣称,“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
第一次英缅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有近40000人。缅军在数量上更大,仅在阿拉干一线就不下60000人。缅军已使用西式枪炮,水军约有500艘战船,大船长20-30米,可载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战船配备了9-12门火炮。
1824年3月到5月,英军分兵三路,大举入侵。第一路侵略军沿布拉马普得拉河入侵阿萨姆,第二路进攻阿拉干,第三路从海上逼近下缅甸。英军的主要顾问是曾经三次出使缅甸的伯尼上尉。
战争最早是在阿萨姆打响的。1824年3月13日,英军进犯阿萨姆,沿途散发了“致阿萨姆人宣言”,把入侵阿萨姆说成对阿萨姆人的“援助”,是为了“驱逐缅人”,建立一个“符合阿萨姆人需要的、促进各阶级幸福的政府”。1825年1月,缅军在阿萨姆首府朗普尔与英军展开激战,击毙了许多英军士兵,打伤侵略军头子理查兹。英军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攻占朗普尔,在阿萨姆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阿拉干一线,缅军在班都拉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主动出击,渡过内夫河,攻占英印在吉大港地区的重镇拉特纳帕兰,击毙英军上尉诺顿。驻守该镇的1000多名英军士兵,只有约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英国殖民当局十分惊慌,加尔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携带着财产逃离该城。英印当局急忙调集军队增援吉大港。但是,由于从海路入侵的英军在1824年5月攻占仰光,班都拉奉命回师缅甸南部地区。这样,阿拉干战场的军事形势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英军开始转入攻势。1825年3月,英军攻占阿拉干首府末罗汉,随后占领阿拉干全境。由于遭到缅甸军民的顽强抵抗,又因水土不服传染上流行性疾病,英军损失极为惨重,伤亡200,病死1400,染疾病的不下4000。英军总指挥摩利逊将军也染疾,在送回英国的途中死去。
第一次英缅战争的主战场,是在伊洛瓦底江流域。
1824年5月9日,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1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5月11日,英军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运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下4000人还能作战,其中大约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
但是,英军占领仰光和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的确震动了缅甸封建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班都拉立即率领60000士兵,其中枪兵35000,步兵10000,骑兵700,携带着数百门火炮,冒着季风雨和酷热,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脉,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此举使得英国侵略军军官也大为震惊。后来,有的西方史学家把它看作可以与古罗马时期迦太基的大将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壮举。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指挥缅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此时,从印度开来的援军已到达仰光,英军实力大为增强,而缅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参战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军落后,因此,几次进攻瑞大光宝塔附近地区,都被英军击退,造成军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英军也损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带着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达柳漂。
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准备进攻达柳漂。英国将领科顿写信给班都拉,要他率军投降。班都拉在复信中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你会看到,我将坚定地保卫我的祖国。如果你作为朋友而来,我让你参观达柳漂;但是,如果你作为敌人而来,那就来吧!。”
在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这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当即身亡。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了,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
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封建王朝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
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人的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起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之役,英军伤亡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
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一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扬达波条约。
扬达波条约共有11款并有一项附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缅甸政府放弃对阿萨姆及其邻国的要求,今后不得干预他们的事务;承认曼尼坡原来的统治者的地位。二、缅甸国王把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三、缅甸政府赔款1000万卢比(在当时折合缅甸上等银225000公斤),分四次还清。四、英国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驻缅甸首都,使臣可以拥有一支50人的卫队。五、英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入缅甸港口,商船免税。
扬波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缅甸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打击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参加侵缅战争的40000名官兵中,有15000多人葬身缅甸,全部军费开支高达1300万英镑(以2005年币值计算,约合3.79亿至9.85亿英镑)。高额的费用导致1833年英属印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军费比12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400万英镑还高)因此,第一次英缅战争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场战争”。缅甸人民的抗英斗争虽然由于武器的落后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妥协而遭到失败,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抵抗,表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气概。在抗英战争中牺牲的班都拉将军,被缅甸人民尊为民族英雄。
第一次英缅战争对缅甸 历史 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缅甸古代史与近代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次战争打断了缅甸封建 社会 独立发展的进程,使得统一的封建的缅甸被肢解为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 社会 和缅王统治下的封建 社会 两部分,从而开始了缅甸殖民地、封建 社会 的 历史 。对曼尼坡、阿萨姆等地控制的丧失,使缅甸国王统治的地域大为减小,而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的割让,使缅甸丧失了10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随时面临英国进一步侵略的威胁。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港口,向缅甸大量倾销廉价商品,又使缅甸的封建经济直接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缅甸封建王朝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从而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缅甸的国力因为战争、割地、赔款而受到极大的削弱,从此一蹶不振。缅甸封建 社会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19世纪最初20年,英国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1814年,历时11年的拿破仑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并且得以腾出手来,加紧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1817-1818年,英国通过战争最后征服了印度马拉特诸首领,实际上已统治了印度的中部和南部。1819年,英国又占据新加坡,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此后,英国在马来半岛地区取得了槟榔屿和威斯利省。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侵略的时候,早已把缅甸作为扩张的目标。因为缅甸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位于中国和印度两大国之间,并且横亘在英属印度与马来半岛地区的英属殖民地之间。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看来,如果控制了缅甸,不但有利于巩固英属印度,而且可以把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连成一片,甚至可以进而打开中国的大门。仅在1795年到1811年之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6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这些英国使者虽然未能成功地诱使缅甸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却并非完全空手而归。他们利用出使的机会深入缅甸,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扩张出谋划策。西姆施在1795年出使缅甸后就提出,缅甸帝国内被称为“勃固”的那一部分地区对于英属印度的重要性,是与三个明确的目标相联系的。这三个目标就是:一,取得缅甸的柚木。二,把英国的产品大量输入缅甸。三,防止英国之外的国家控制缅甸。坎宁在1810年出使缅甸后则提出,“英印方面派出一支军队,就足以征服阿拉干,而占领阿拉干将给英国政府提供极好的机会,取得从吉大港到尼格莱斯湾的广阔地区”。
因此,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诱使缅甸缔约失败后.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对缅甸进行殖民扩张,而是采取新的手法,积极支持逃入英属印度的阿拉干人进行反缅活动,利用他们同缅甸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在缅印边境制造事端,恶化双边关系,准备侵略战争。
雍籍牙王朝的统治者对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打了多年的交道,但并不了解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真实情况。缅甸军队在对暹罗、对阿拉干、对曼尼坡等战争中的胜利,又滋长了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情绪。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完全不同于他们过去的对手的新的强大的敌人,一开始并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1817年,缅甸兰里岛总督致信英属孟加拉总督说,“我王神力无穷。吉大港、达卡等地属我王。英国东印度公司应交出统治权,向缅甸政府交纳赋税”。“如果拒绝,将派出大军水陆两路进发,直捣英国领地”。
在这种情况下,英缅关系在1820年前后已严重恶化。最后,刷浦黎岛事件终于成为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线。内夫河口的刷浦黎岛,位于阿拉干和吉大港之间。对于这个岛的归属,当时缅甸和英印当局有争议。1823年2月,一支英军占领刷浦黎岛,竖起英国国旗。缅甸阿拉干总督要求英军撤离,遭到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1000多名缅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该岛登陆,驱逐英军。不久,缅军撤走,英军重占该岛。阿拉干总督警告英军必须撤离,否则缅方将使用武力,夺回该岛。但是,英方置之不理,岛上英军也赖着不走。
1824年1月,缅军名将班都拉出任阿拉干总督后,立即派出军队,再度占领刷浦黎岛,驱逐英军。蓄谋已久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印当局声称,由于缅甸方面“进攻和杀害我们在刷浦黎岛的守军”,“实际上已使两国处于交战状态”。1824年3月5日,英印总督阿姆赫斯特(1823-1828)宣称,“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
第一次英缅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有近40000人。缅军在数量上更大,仅在阿拉干一线就不下60000人。缅军已使用西式枪炮,水军约有500艘战船,大船长20-30米,可载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战船配备了9-12门火炮。
1824年3月到5月,英军分兵三路,大举入侵。第一路侵略军沿布拉马普得拉河入侵阿萨姆,第二路进攻阿拉干,第三路从海上逼近下缅甸。英军的主要顾问是曾经三次出使缅甸的伯尼上尉。
战争最早是在阿萨姆打响的。1824年3月13日,英军进犯阿萨姆,沿途散发了“致阿萨姆人宣言”,把入侵阿萨姆说成对阿萨姆人的“援助”,是为了“驱逐缅人”,建立一个“符合阿萨姆人需要的、促进各阶级幸福的政府”。1825年1月,缅军在阿萨姆首府朗普尔与英军展开激战,击毙了许多英军士兵,打伤侵略军头子理查兹。英军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攻占朗普尔,在阿萨姆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阿拉干一线,缅军在班都拉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主动出击,渡过内夫河,攻占英印在吉大港地区的重镇拉特纳帕兰,击毙英军上尉诺顿。驻守该镇的1000多名英军士兵,只有约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英国殖民当局十分惊慌,加尔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携带着财产逃离该城。英印当局急忙调集军队增援吉大港。但是,由于从海路入侵的英军在1824年5月攻占仰光,班都拉奉命回师缅甸南部地区。这样,阿拉干战场的军事形势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英军开始转入攻势。1825年3月,英军攻占阿拉干首府末罗汉,随后占领阿拉干全境。由于遭到缅甸军民的顽强抵抗,又因水土不服传染上流行性疾病,英军损失极为惨重,伤亡200,病死1400,染疾病的不下4000。英军总指挥摩利逊将军也染疾,在送回英国的途中死去。
第一次英缅战争的主战场,是在伊洛瓦底江流域。
1824年5月9日,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1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5月11日,英军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运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下4000人还能作战,其中大约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
但是,英军占领仰光和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的确震动了缅甸封建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班都拉立即率领60000士兵,其中枪兵35000,步兵10000,骑兵700,携带着数百门火炮,冒着季风雨和酷热,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脉,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此举使得英国侵略军军官也大为震惊。后来,有的西方史学家把它看作可以与古罗马时期迦太基的大将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壮举。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指挥缅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此时,从印度开来的援军已到达仰光,英军实力大为增强,而缅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参战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军落后,因此,几次进攻瑞大光宝塔附近地区,都被英军击退,造成军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英军也损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带着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达柳漂。
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准备进攻达柳漂。英国将领科顿写信给班都拉,要他率军投降。班都拉在复信中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你会看到,我将坚定地保卫我的祖国。如果你作为朋友而来,我让你参观达柳漂;但是,如果你作为敌人而来,那就来吧!。”
在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这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当即身亡。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了,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
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封建王朝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
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人的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起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之役,英军伤亡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
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一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扬达波条约。
扬达波条约共有11款并有一项附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缅甸政府放弃对阿萨姆及其邻国的要求,今后不得干预他们的事务;承认曼尼坡原来的统治者的地位。二、缅甸国王把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三、缅甸政府赔款1000万卢比(在当时折合缅甸上等银225000公斤),分四次还清。四、英国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驻缅甸首都,使臣可以拥有一支50人的卫队。五、英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入缅甸港口,商船免税。
扬波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缅甸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打击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参加侵缅战争的40000名官兵中,有15000多人葬身缅甸,全部军费开支高达1300万英镑(以2005年币值计算,约合3.79亿至9.85亿英镑)。高额的费用导致1833年英属印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军费比12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400万英镑还高)因此,第一次英缅战争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场战争”。缅甸人民的抗英斗争虽然由于武器的落后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妥协而遭到失败,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抵抗,表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气概。在抗英战争中牺牲的班都拉将军,被缅甸人民尊为民族英雄。
第一次英缅战争对缅甸 历史 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缅甸古代史与近代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次战争打断了缅甸封建 社会 独立发展的进程,使得统一的封建的缅甸被肢解为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 社会 和缅王统治下的封建 社会 两部分,从而开始了缅甸殖民地、封建 社会 的 历史 。对曼尼坡、阿萨姆等地控制的丧失,使缅甸国王统治的地域大为减小,而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的割让,使缅甸丧失了10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随时面临英国进一步侵略的威胁。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港口,向缅甸大量倾销廉价商品,又使缅甸的封建经济直接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缅甸封建王朝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从而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缅甸的国力因为战争、割地、赔款而受到极大的削弱,从此一蹶不振。缅甸封建 社会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