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成语都有那些?
1、巧言令色
【释义】意思是好听的语言,美好的脸色。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出处】《论语 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2、言而有信
【释义】话语能够兑现,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言行一致。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不耻下问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丢脸。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察言观色
【释义】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成人之美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愿望。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从心所欲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偏指善言善行的从心所欲,并非做坏事也从心所欲。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8、道听途说
【释义】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不实的信息。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9、发愤忘食
【释义】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犯上作乱
【释义】犯:干犯。冒犯上级,为乱社会。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1、当仁不让
【释义】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2、割鸡焉用牛刀
【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工:工匠;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4、过犹不及
【释义】过:过分;犹:如同;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5、后生可畏
【释义】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不耻下问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例句】: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2、温故知新
【拼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例句】:~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3、不亦乐乎
【拼音】:bù yì lè hū
【释义】: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句】:哎,那骂得可真也是~。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4、任重道远
【拼音】:rèn zhòng dào yuǎn
【释义】: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例句】: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5、见贤思齐
【拼音】:jiàn xián sī qí
【释义】: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例句】: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回嗔作喜。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