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结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古代“女子出嫁”有几种说法
适 形声字.本义是往,至.旧时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再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已适”指已嫁出,“重适”则指改嫁.归 形声兼会意字,本义为女子出嫁.如:“秦伯归五女.”至于女子出嫁何谓为“归”,孔颖达《疏》有云:“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犹如回家.此词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明代归有光之《项脊轩志》有云:“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出阁 阁,闱阁.古时称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稂华可尚,出阁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2.古代结婚有几个步骤
答案:需要六个步骤 快乐积累:在我国古代娶妻要经过六个步骤。
第一步,“纳彩”。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如果女方家赞成这门婚事, 男方就会送礼物到女方家,女方家收下礼物,表示同意男方的求昏。
第二步,“问名”。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到祖庙占 卜,只有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婚事才能继续进行。
第三步,“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家会请人通知女方家,缔结婚姻关系。
第四步,“纳征”。在纳吉之后,男方家送聘礼到女方家,算是订婚礼。
第五步,“请期”。男方挑选一个好日子作为婚期,然后带上礼物通知女方 家长,征求其意见。
第六步,“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接新娘子完婚。
经过这六个步骤,真正的婚姻关系才算确立。
3.古代结婚的步骤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 *** 。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睬?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4.古代人是如何成亲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结婚很讲究道,古人把结婚这件大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代人认为黄昏是吉时,因此通常会在黄昏举行婚姻之礼。“昏礼”便由此而来。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去结婚的呢,且看我下文。上头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
而女子十四岁成年行“及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
因此成年礼与婚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
“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此时阴晴此时雨,不知晃年梦何在。
红妆素离廊下客,珠帘冠下难辨人。这首诗写的便是女子上头时的情景。
此时这个女子心里很矛盾,也很难受。不知当年那么梦里想要嫁的人在哪里。
上妆离开后以后就不再是这里的人了,这珠帘下我还认得清那个我当初心里念着想着的那个人吗?写的很悲凉,这是我写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最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
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古时候结婚的礼数很多、拜堂行礼便由女子进门后陆续开始的。
先是,新娘落轿后,十里红毯铺地,两边是迎亲的人和邻里,随着进入府门、然后随新郎一起进入上堂,也就是所谓的堂屋。古人按照顺序来行礼。
天地为大、高堂坐着的父母次之、最后才是行夫妻之礼。古时候的女子嫁入男方,很多都是父母包办的婚礼,以至于男女双方素未谋面。
而女子嫁入男方,无论男方或女方长的丑俊与否,都不可、也不能反悔。进入洞房后有一道很关键的礼节,便是行交杯之礼。
古人想的很周到。结婚当天,整个屋子里都是大红色,十里红毯,红烛、红窗花、红蜡、红纸、伴随着月下的烛光,若两人在掀开盖头的一刹那就心动了,那也是一种很妙的感觉。
春宵一刻值千金、洞房花烛,究竟有多美,你怎么看?时光书简 以史为鉴,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5.古代人如何结婚
旧式婚姻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表现在礼俗上十分繁琐,民国以后,渐兴文明结婚,至解放后才废除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
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
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
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玦,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
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
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
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
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
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
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
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
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
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
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
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
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
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
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
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
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
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
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
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
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
6.古代宫廷成亲的流程
皇帝“大婚”全过程 俗话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后宫可供 *** 的美女多多。
但是,虽然皇帝有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皇帝离婚了,把应该成为皇后的老婆给废黜了,有可能再结一次婚。
如清顺治皇帝,因为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与朕志意不和”,降之为静妃后,他又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这后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后。皇帝身边的嫔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结婚排场的。
如顺治皇帝,虽然他敢把原配给废黜了,但对宠爱无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进宫,而不是“迎娶”,连册封都不敢逾制,册封时“不设卤簿,不奏乐,王、贝勒、贝子、公等,不次朝贺礼”。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皇帝找老婆与民间在程序上并没有两样,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
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但不是亲自去,而是派适合的臣子去,也不会亲自去上面迎娶,是老婆娘家人送上门的。 这彩礼对皇帝的老丈人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
如在汉代,仅黄金要送万斤以上。东汉桓帝刘志娶权臣梁冀的闺女时,照着孝惠皇帝纳后的例子办,“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礼金翻了一倍。
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也是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
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
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
清朝皇帝大婚娶老婆相当隆重,也极为讲究。新娘子要从大清门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直至后宫。
而妃嫔进宫,只能走紫禁城后门神武门。 晚清贵为天后的慈禧太后,也未能从走大清门,这成了她心头一生的痛。
慈禧当初仅是嫔妃,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为懿嫔。虽然母以子贵,亲儿子载淳后来做了皇帝,但也改不变了她与咸丰的婚史。
所以,后来,儿媳妇阿鲁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后,一句话--“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惹恼了慈禧太后。同治死后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杀殉葬。
皇帝的洞房比老百姓家的要高档豪华多了,但也不能免贴红双喜、喜庆对联的习俗。洞房的主题也是大红色,形成红光映辉,喜气盈盈的气氛。
床前会挂“百子帐”,铺上会放“百子被”,就是绣了100个神态各异小孩子的帐子和被子;床头悬挂大红缎绣龙凤双喜的床幔,帝王之家也“多子多福”。隋唐时,皇帝的洞房铺设地毯,设置多重屏障,龙凤大喜床的四周有布幔,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清朝,洞房一般设在坤宁宫的东暖阁,墙壁都是用红漆及银殊桐油髹饰的。洞房门前吊着一盏双喜字大宫灯,鎏金色的大红门上有粘金沥粉的双喜字,门的上方为一草书的大“寿”字,门旁墙上一长幅对联直落地面。
从坤宁宫正门进入东暖阁的门口,以及洞房外东侧过道里各竖立一座大红镶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后合卺和“开门见喜”之意。 洞房内金玉珍宝,富丽堂皇。
东暖阁为敞两间,东面靠北墙为皇帝宝座,右手边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檐通连大炕一座,炕两边为紫檀雕龙凤,炕几上有瓷瓶、宝器等陈设,炕前左边长几上陈设一对双喜桌灯。
东暖阁内西北角安放龙凤喜床,喜床上铺着厚厚实实的红缎龙凤双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黄缎和朱红彩缎的喜被、喜枕,其图案优美,绣工精细,富贵无比。床里墙上挂有一幅喜庆对联,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图,靠墙放着一对百宝如意柜。
现在故宫开放了,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间皇帝的洞房。 皇帝的洞房自然是不能闹的,但礼节少不了。
那皇帝入洞房后,首先要做什么?在民间,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直奔主题--上床了。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动进行完毕才能共度良宵。
据《新唐书·礼乐志八》(卷18)“皇帝纳皇后”条的记载,唐帝、后的大婚相当复杂,入洞房后先要祭拜神灵,向天、地、祖宗表达敬意。实际上,这种祭拜活动在进洞房前就开始祭了,要入同牢席,婚后数天也都要进行不同性质的祭拜活动。
在新房东房间的西窗下设有餐桌,桌前列有像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笾、簋、篮、俎,这意思与民间“以后吃一锅饭”是一个意思。进入洞房后的行祭拜活动在行合卺(音jǐn)礼前进行。
这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饭,这样真的到了上床前肚子也饱了,不至于饿着肚子了。因为饮了点酒,还可以把双方的情趣调节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种调情手段。
所谓的“合卺礼”,就是民间所谓的“喝交杯酒”。“同牢”,就是夫妻两人一起食用弄熟的牺畜内,如一头小猪;“合卺”,本意是把破开的瓠合为一体,古时多用之盛酒。
把帝、后各自瓠内的酒掺和到一起,共饮,即。
7.请问古代结婚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
在古代,结婚就不叫结婚了,一般叫出嫁或娶媳妇,文雅点就叫娶亲或迎亲当然女方就叫出嫁,男方叫娶媳妇了!结婚当天的步骤是: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结婚前当然要有说媒,提亲,下聘,订亲,最后才是迎亲!
适 形声字.本义是往,至.旧时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再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已适”指已嫁出,“重适”则指改嫁.归 形声兼会意字,本义为女子出嫁.如:“秦伯归五女.”至于女子出嫁何谓为“归”,孔颖达《疏》有云:“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犹如回家.此词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明代归有光之《项脊轩志》有云:“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出阁 阁,闱阁.古时称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稂华可尚,出阁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2.古代结婚有几个步骤
答案:需要六个步骤 快乐积累:在我国古代娶妻要经过六个步骤。
第一步,“纳彩”。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如果女方家赞成这门婚事, 男方就会送礼物到女方家,女方家收下礼物,表示同意男方的求昏。
第二步,“问名”。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到祖庙占 卜,只有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婚事才能继续进行。
第三步,“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家会请人通知女方家,缔结婚姻关系。
第四步,“纳征”。在纳吉之后,男方家送聘礼到女方家,算是订婚礼。
第五步,“请期”。男方挑选一个好日子作为婚期,然后带上礼物通知女方 家长,征求其意见。
第六步,“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接新娘子完婚。
经过这六个步骤,真正的婚姻关系才算确立。
3.古代结婚的步骤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 *** 。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睬?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4.古代人是如何成亲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结婚很讲究道,古人把结婚这件大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代人认为黄昏是吉时,因此通常会在黄昏举行婚姻之礼。“昏礼”便由此而来。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去结婚的呢,且看我下文。上头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
而女子十四岁成年行“及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
因此成年礼与婚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
“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此时阴晴此时雨,不知晃年梦何在。
红妆素离廊下客,珠帘冠下难辨人。这首诗写的便是女子上头时的情景。
此时这个女子心里很矛盾,也很难受。不知当年那么梦里想要嫁的人在哪里。
上妆离开后以后就不再是这里的人了,这珠帘下我还认得清那个我当初心里念着想着的那个人吗?写的很悲凉,这是我写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最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
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古时候结婚的礼数很多、拜堂行礼便由女子进门后陆续开始的。
先是,新娘落轿后,十里红毯铺地,两边是迎亲的人和邻里,随着进入府门、然后随新郎一起进入上堂,也就是所谓的堂屋。古人按照顺序来行礼。
天地为大、高堂坐着的父母次之、最后才是行夫妻之礼。古时候的女子嫁入男方,很多都是父母包办的婚礼,以至于男女双方素未谋面。
而女子嫁入男方,无论男方或女方长的丑俊与否,都不可、也不能反悔。进入洞房后有一道很关键的礼节,便是行交杯之礼。
古人想的很周到。结婚当天,整个屋子里都是大红色,十里红毯,红烛、红窗花、红蜡、红纸、伴随着月下的烛光,若两人在掀开盖头的一刹那就心动了,那也是一种很妙的感觉。
春宵一刻值千金、洞房花烛,究竟有多美,你怎么看?时光书简 以史为鉴,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5.古代人如何结婚
旧式婚姻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表现在礼俗上十分繁琐,民国以后,渐兴文明结婚,至解放后才废除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
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
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
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玦,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
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
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
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
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
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
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
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
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
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
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
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
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
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
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
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
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
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
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
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
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
6.古代宫廷成亲的流程
皇帝“大婚”全过程 俗话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后宫可供 *** 的美女多多。
但是,虽然皇帝有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皇帝离婚了,把应该成为皇后的老婆给废黜了,有可能再结一次婚。
如清顺治皇帝,因为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与朕志意不和”,降之为静妃后,他又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这后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后。皇帝身边的嫔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结婚排场的。
如顺治皇帝,虽然他敢把原配给废黜了,但对宠爱无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进宫,而不是“迎娶”,连册封都不敢逾制,册封时“不设卤簿,不奏乐,王、贝勒、贝子、公等,不次朝贺礼”。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皇帝找老婆与民间在程序上并没有两样,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
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但不是亲自去,而是派适合的臣子去,也不会亲自去上面迎娶,是老婆娘家人送上门的。 这彩礼对皇帝的老丈人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
如在汉代,仅黄金要送万斤以上。东汉桓帝刘志娶权臣梁冀的闺女时,照着孝惠皇帝纳后的例子办,“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礼金翻了一倍。
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也是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
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
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
清朝皇帝大婚娶老婆相当隆重,也极为讲究。新娘子要从大清门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直至后宫。
而妃嫔进宫,只能走紫禁城后门神武门。 晚清贵为天后的慈禧太后,也未能从走大清门,这成了她心头一生的痛。
慈禧当初仅是嫔妃,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为懿嫔。虽然母以子贵,亲儿子载淳后来做了皇帝,但也改不变了她与咸丰的婚史。
所以,后来,儿媳妇阿鲁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后,一句话--“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惹恼了慈禧太后。同治死后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杀殉葬。
皇帝的洞房比老百姓家的要高档豪华多了,但也不能免贴红双喜、喜庆对联的习俗。洞房的主题也是大红色,形成红光映辉,喜气盈盈的气氛。
床前会挂“百子帐”,铺上会放“百子被”,就是绣了100个神态各异小孩子的帐子和被子;床头悬挂大红缎绣龙凤双喜的床幔,帝王之家也“多子多福”。隋唐时,皇帝的洞房铺设地毯,设置多重屏障,龙凤大喜床的四周有布幔,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清朝,洞房一般设在坤宁宫的东暖阁,墙壁都是用红漆及银殊桐油髹饰的。洞房门前吊着一盏双喜字大宫灯,鎏金色的大红门上有粘金沥粉的双喜字,门的上方为一草书的大“寿”字,门旁墙上一长幅对联直落地面。
从坤宁宫正门进入东暖阁的门口,以及洞房外东侧过道里各竖立一座大红镶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后合卺和“开门见喜”之意。 洞房内金玉珍宝,富丽堂皇。
东暖阁为敞两间,东面靠北墙为皇帝宝座,右手边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檐通连大炕一座,炕两边为紫檀雕龙凤,炕几上有瓷瓶、宝器等陈设,炕前左边长几上陈设一对双喜桌灯。
东暖阁内西北角安放龙凤喜床,喜床上铺着厚厚实实的红缎龙凤双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黄缎和朱红彩缎的喜被、喜枕,其图案优美,绣工精细,富贵无比。床里墙上挂有一幅喜庆对联,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图,靠墙放着一对百宝如意柜。
现在故宫开放了,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间皇帝的洞房。 皇帝的洞房自然是不能闹的,但礼节少不了。
那皇帝入洞房后,首先要做什么?在民间,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直奔主题--上床了。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动进行完毕才能共度良宵。
据《新唐书·礼乐志八》(卷18)“皇帝纳皇后”条的记载,唐帝、后的大婚相当复杂,入洞房后先要祭拜神灵,向天、地、祖宗表达敬意。实际上,这种祭拜活动在进洞房前就开始祭了,要入同牢席,婚后数天也都要进行不同性质的祭拜活动。
在新房东房间的西窗下设有餐桌,桌前列有像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笾、簋、篮、俎,这意思与民间“以后吃一锅饭”是一个意思。进入洞房后的行祭拜活动在行合卺(音jǐn)礼前进行。
这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饭,这样真的到了上床前肚子也饱了,不至于饿着肚子了。因为饮了点酒,还可以把双方的情趣调节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种调情手段。
所谓的“合卺礼”,就是民间所谓的“喝交杯酒”。“同牢”,就是夫妻两人一起食用弄熟的牺畜内,如一头小猪;“合卺”,本意是把破开的瓠合为一体,古时多用之盛酒。
把帝、后各自瓠内的酒掺和到一起,共饮,即。
7.请问古代结婚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
在古代,结婚就不叫结婚了,一般叫出嫁或娶媳妇,文雅点就叫娶亲或迎亲当然女方就叫出嫁,男方叫娶媳妇了!结婚当天的步骤是: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结婚前当然要有说媒,提亲,下聘,订亲,最后才是迎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