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小知识大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手足口病手抄报内容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
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
它的潜伏期是3—8日。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8653333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童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
2.怎么诊断手足口病
但是,跟疱疹性咽喉炎一样,手足口病的口腔溃疡也可以在口腔前后都出现。
跟疱疹性咽喉炎不同的是,手足口病也会在手脚出现小水泡的丘疹(papule),尤其是手脚的末端(图三、图四)。疹子多的时候,可以往上出现于肘、膝关节上臂、大腿,甚至全身(图五):出现在膝盖)。
其水泡可以很小,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必须很小心地观察皮疹是否有小水泡变化。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小水泡破掉以后,会留下小小的痂块,外型像是粉刺或虫咬的痕迹,所以不能说没有看到水泡,就认为不是手足口病。
怀疑手足口病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臀部是否也有疹子(图六)。手足口病在臀部出现皮疹的机率很高,但是常常因为没有特意去观察而被忽略,此处的疹子也是作出手足口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同样会引起水泡的常见感染症是水痘(chickenpox),鉴别判断十分简单。水痘的皮疹于躯干部比较多(图七),与手足口病水泡集中于手脚末端的现象刚好相反。
此外,水痘的疹子大多很痒,手足口病的疹子则大多没有厉害的感觉,偶而会稍微痛或痒。水痘的疹子可以从头顶到脚底都出现水泡,包括口腔在内(图八)。
3.谁有方手足口病的常识
手足口病经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和日常用品传播,很容易在学校、幼儿园里面小范围流行,所以学校和幼儿园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最好每天派人进行晨检,晨检汇总和报告具体要求按照当地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晨检内容包括看孩子有没有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有没有出现疱疹这些手足口病症状。
(资料)同时,学校和幼儿园要做好预防性消毒措施:每天要做到勤开窗通风;如果房间里面没有孩子的话,可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半个小时以上。小朋友的玩具也要每天消毒;毛巾更是要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洗后晾干;被子、床垫每周要晒一次太阳,每次在4个小时以上,并且个人专用;被套、枕套、枕巾每周洗一次;餐巾每餐消毒。厕所要随时冲洗干净。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凳台面、水龙头这些地方每天要消毒。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用之前必须洗干净、然后消毒。
如果万一发现学生有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疱疹这些手足口病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通知孩子的家长带到医院检查。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或者确诊诊断病人,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隔离治疗。
学校的校医、保健老师要做好医务室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若发现同一类病例明显增多,应该马上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而且专家提醒,平时多洗手能够有效地预防肠道病毒的传播.所以从外面回家以后,你还得及时正确洗手。
4.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流行性皮肤粘膜病,是以侵犯手、足皮肤和口腔粘膜为主的疱疹性疾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春秋季节较为多见。此外,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可悬浮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在人群中传播;所以在好发季节常可见到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或小学校中流行。 手足口病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全身症状较轻微,可能有低热、困倦、头痛、咳嗽、流涕及食欲不佳等症状;之后在口腔内颊部、齿龈、硬腭、舌、唇及咽部等处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水泡,其周围绕有红晕,水泡可互相融合,并迅速破溃,形成白色的糜烂面及浅表溃疡,由于溃疡疼痛而影响孩子吃奶或进食,口水增多;皮肤病损常和口腔损害同时或稍后出现,呈散在或密集分布于手掌心、足底及臀部,表现为斑疹或丘疹,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中央为小水疱,呈黄白色椭圆形,水疱像米粒或豌豆大,孤立而不融合,疱壁厚而紧张,一般数日后干燥结痂。本病经1-2两周可痊愈。有个别患儿可同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病诊断比较容易,但应注意与其它疱疹类疾病如疱疹性咽颊炎,疱疹性口炎及多形红斑等病鉴别。 治疗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首先要保持口腔卫生,进食后用淡盐水漱口,以防止继发感;口服抗病毒药如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等;有继发感染者可服用抗生素。同时对患者应适当隔离,暂时不要上学或去幼儿园,以减少该病流行的可能。
5.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图片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
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
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专家呼吁:手足口病多“袭击”5岁以下小儿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时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会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也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
6.手足口病的常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致病机理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及时采 *** 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7.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小儿为主。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虽然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什么疫苗,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4、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6.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8.预防手足口病常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
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
它的潜伏期是3—8日。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8653333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童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
2.怎么诊断手足口病
但是,跟疱疹性咽喉炎一样,手足口病的口腔溃疡也可以在口腔前后都出现。
跟疱疹性咽喉炎不同的是,手足口病也会在手脚出现小水泡的丘疹(papule),尤其是手脚的末端(图三、图四)。疹子多的时候,可以往上出现于肘、膝关节上臂、大腿,甚至全身(图五):出现在膝盖)。
其水泡可以很小,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必须很小心地观察皮疹是否有小水泡变化。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小水泡破掉以后,会留下小小的痂块,外型像是粉刺或虫咬的痕迹,所以不能说没有看到水泡,就认为不是手足口病。
怀疑手足口病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臀部是否也有疹子(图六)。手足口病在臀部出现皮疹的机率很高,但是常常因为没有特意去观察而被忽略,此处的疹子也是作出手足口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同样会引起水泡的常见感染症是水痘(chickenpox),鉴别判断十分简单。水痘的皮疹于躯干部比较多(图七),与手足口病水泡集中于手脚末端的现象刚好相反。
此外,水痘的疹子大多很痒,手足口病的疹子则大多没有厉害的感觉,偶而会稍微痛或痒。水痘的疹子可以从头顶到脚底都出现水泡,包括口腔在内(图八)。
3.谁有方手足口病的常识
手足口病经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和日常用品传播,很容易在学校、幼儿园里面小范围流行,所以学校和幼儿园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最好每天派人进行晨检,晨检汇总和报告具体要求按照当地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晨检内容包括看孩子有没有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有没有出现疱疹这些手足口病症状。
(资料)同时,学校和幼儿园要做好预防性消毒措施:每天要做到勤开窗通风;如果房间里面没有孩子的话,可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半个小时以上。小朋友的玩具也要每天消毒;毛巾更是要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洗后晾干;被子、床垫每周要晒一次太阳,每次在4个小时以上,并且个人专用;被套、枕套、枕巾每周洗一次;餐巾每餐消毒。厕所要随时冲洗干净。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凳台面、水龙头这些地方每天要消毒。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用之前必须洗干净、然后消毒。
如果万一发现学生有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疱疹这些手足口病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通知孩子的家长带到医院检查。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或者确诊诊断病人,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隔离治疗。
学校的校医、保健老师要做好医务室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若发现同一类病例明显增多,应该马上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而且专家提醒,平时多洗手能够有效地预防肠道病毒的传播.所以从外面回家以后,你还得及时正确洗手。
4.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流行性皮肤粘膜病,是以侵犯手、足皮肤和口腔粘膜为主的疱疹性疾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春秋季节较为多见。此外,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可悬浮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在人群中传播;所以在好发季节常可见到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或小学校中流行。 手足口病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全身症状较轻微,可能有低热、困倦、头痛、咳嗽、流涕及食欲不佳等症状;之后在口腔内颊部、齿龈、硬腭、舌、唇及咽部等处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水泡,其周围绕有红晕,水泡可互相融合,并迅速破溃,形成白色的糜烂面及浅表溃疡,由于溃疡疼痛而影响孩子吃奶或进食,口水增多;皮肤病损常和口腔损害同时或稍后出现,呈散在或密集分布于手掌心、足底及臀部,表现为斑疹或丘疹,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中央为小水疱,呈黄白色椭圆形,水疱像米粒或豌豆大,孤立而不融合,疱壁厚而紧张,一般数日后干燥结痂。本病经1-2两周可痊愈。有个别患儿可同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病诊断比较容易,但应注意与其它疱疹类疾病如疱疹性咽颊炎,疱疹性口炎及多形红斑等病鉴别。 治疗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首先要保持口腔卫生,进食后用淡盐水漱口,以防止继发感;口服抗病毒药如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等;有继发感染者可服用抗生素。同时对患者应适当隔离,暂时不要上学或去幼儿园,以减少该病流行的可能。
5.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图片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
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
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专家呼吁:手足口病多“袭击”5岁以下小儿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时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会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也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
6.手足口病的常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致病机理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及时采 *** 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7.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小儿为主。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虽然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什么疫苗,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4、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6.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8.预防手足口病常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