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三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个回答
2023-03-21
展开全部
有朋友提问:《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题主把这几首诗放在一块来提问,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认为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类似。但是题主忽略了一个问题,《四时田园杂兴》是组诗,总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那么我们用哪一首来做分析呢?
现在提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般指他这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言绝句,描写了夏日田园风情。诗意并不复杂,并没有多深远的意思在里面。诗人从一个老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儿女辈成为劳动主力,而孙辈还在学习劳动的忙碌且各得其所的画面。用笔清新,描写细腻,读起来逸趣横生。
我们再看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绝。不过首句入韵的“冰”字属于“十蒸”部,属于邻韵,这就是首句邻韵的“孤雁出群格”,是合律的近体诗。
宋朝关于押韵的不同格式也是诗人在韵书越来越细致,创作却越来越灵活之下做出的各方面试探。这种创作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韵部大合并,《平水韵》相对于《广韵》,从206韵部到106韵部,合并了将近一半,不得不说和南宋诗人的努力有关。
这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写一个动态场景,小孩子们早上起来把铜盆里面结冻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绳挂着当乐器玩。“钲”,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然后咔嚓一声响,脆了。“磬”,也是打击乐器,不过是玉石制成,声音清脆。
玩冰的是小孩子,而写诗的呢?是老人。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情趣。
好,我们现在就找到了《四时田园杂兴》中那首诗和《稚子弄冰》的共同点,都是老人看小孩,记录生活细节,不过范成大写了几个场景,而杨万里只抓住那一瞬间的动态,这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意趣在阅尽千帆的老人眼中,更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情境。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湖海江河千万里,不及小院膝围孙。就算我们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诗,反映的心态和情感也差不多。
我们再看南宋雷震的《村晚》,可以注意到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注意韵脚字“陂”、“漪”、“吹”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在平水韵中是一个韵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接近。
这首诗写的什么呢?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诗的前两句为静景,后两句为动态,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山野田园乐趣的欣赏。
这首诗成于雷震老年归隐时期,所以同样是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描写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不自觉地透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所以,我们能找出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来,这也就是题主能够把这三首诗列到一起的缘故。
为什么这三首作品能表达出类似的归隐田园、热爱生活的情感呢?
其实这后面是整个宋朝诗的演变和王朝气象的变化,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这三位诗人在文学上共同的经历。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被忽略的巅峰——宋诗脉络》,讲到过诗在宋朝的发展和消沉。我们平时聊到南宋文学,有没有诗人?有很多朋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但是除了陆游之外,脑海中就一片空白。这不是我们的错,在词牌大量崛起并开始侵袭诗的领地之时,确实也只有陆游在南宋诗坛苦苦支撑。到后来有了“江湖诗派”出来,虽然创作激情高,但是由于创作者本身处于文坛、官场的下层,所以格调不高,艺术性也不高。
但就是这样的“江湖诗派”还在南宋末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诗名。
实际上南宋的诗人另有几人,虽然没有成派,却算得上诗在南宋的正统传承和变化。南宋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这些诗人和“江湖诗派”的区别在哪?
这几个人,都是官场中人。即使是生平一片空白的雷震,也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些诗人都是家学渊源、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不说仕途是否顺利,但至少都是在场面上混过的人。而这些人的老年作品都是自带云开雨霁,怡然自得的感觉,和“江湖诗派”以文横行、不事雕琢、虚浮大气完全不同。
历经风雨之后的沉静,对平淡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这几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这几位高层文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读诗、析诗,要把诗人、作品放到大的时代和环境中,参考诗人个人经历,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重点,做到对诗人表达感情的心领神会。
不论他的风格是含蓄的,还是坦诚的。
题主把这几首诗放在一块来提问,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认为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类似。但是题主忽略了一个问题,《四时田园杂兴》是组诗,总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那么我们用哪一首来做分析呢?
现在提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般指他这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言绝句,描写了夏日田园风情。诗意并不复杂,并没有多深远的意思在里面。诗人从一个老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儿女辈成为劳动主力,而孙辈还在学习劳动的忙碌且各得其所的画面。用笔清新,描写细腻,读起来逸趣横生。
我们再看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绝。不过首句入韵的“冰”字属于“十蒸”部,属于邻韵,这就是首句邻韵的“孤雁出群格”,是合律的近体诗。
宋朝关于押韵的不同格式也是诗人在韵书越来越细致,创作却越来越灵活之下做出的各方面试探。这种创作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韵部大合并,《平水韵》相对于《广韵》,从206韵部到106韵部,合并了将近一半,不得不说和南宋诗人的努力有关。
这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写一个动态场景,小孩子们早上起来把铜盆里面结冻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绳挂着当乐器玩。“钲”,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然后咔嚓一声响,脆了。“磬”,也是打击乐器,不过是玉石制成,声音清脆。
玩冰的是小孩子,而写诗的呢?是老人。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情趣。
好,我们现在就找到了《四时田园杂兴》中那首诗和《稚子弄冰》的共同点,都是老人看小孩,记录生活细节,不过范成大写了几个场景,而杨万里只抓住那一瞬间的动态,这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意趣在阅尽千帆的老人眼中,更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情境。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湖海江河千万里,不及小院膝围孙。就算我们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诗,反映的心态和情感也差不多。
我们再看南宋雷震的《村晚》,可以注意到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注意韵脚字“陂”、“漪”、“吹”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在平水韵中是一个韵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接近。
这首诗写的什么呢?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诗的前两句为静景,后两句为动态,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山野田园乐趣的欣赏。
这首诗成于雷震老年归隐时期,所以同样是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描写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不自觉地透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所以,我们能找出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来,这也就是题主能够把这三首诗列到一起的缘故。
为什么这三首作品能表达出类似的归隐田园、热爱生活的情感呢?
其实这后面是整个宋朝诗的演变和王朝气象的变化,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这三位诗人在文学上共同的经历。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被忽略的巅峰——宋诗脉络》,讲到过诗在宋朝的发展和消沉。我们平时聊到南宋文学,有没有诗人?有很多朋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但是除了陆游之外,脑海中就一片空白。这不是我们的错,在词牌大量崛起并开始侵袭诗的领地之时,确实也只有陆游在南宋诗坛苦苦支撑。到后来有了“江湖诗派”出来,虽然创作激情高,但是由于创作者本身处于文坛、官场的下层,所以格调不高,艺术性也不高。
但就是这样的“江湖诗派”还在南宋末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诗名。
实际上南宋的诗人另有几人,虽然没有成派,却算得上诗在南宋的正统传承和变化。南宋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这些诗人和“江湖诗派”的区别在哪?
这几个人,都是官场中人。即使是生平一片空白的雷震,也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些诗人都是家学渊源、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不说仕途是否顺利,但至少都是在场面上混过的人。而这些人的老年作品都是自带云开雨霁,怡然自得的感觉,和“江湖诗派”以文横行、不事雕琢、虚浮大气完全不同。
历经风雨之后的沉静,对平淡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这几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这几位高层文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读诗、析诗,要把诗人、作品放到大的时代和环境中,参考诗人个人经历,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重点,做到对诗人表达感情的心领神会。
不论他的风格是含蓄的,还是坦诚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