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在水浒传的哪一回死的
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宋江一打东平,两打东昌后,见一百零八将齐全,满心欢喜,大排筵席,一为感谢神明,二为盼望朝廷赦免弥天大罪,三为祭奠晁盖,夜半时分宋江等人在天降神火的地方挖出一个石碑,何道士说他能读石碑上的字,于是他和圣手书生萧让一起解读那个石碑(何道士翻译,萧让抄写出来),发现那是一百零八将的排名表。
之后宋江遣散众道士。接着宋江和吴用给一百零八将分好各自的职务和工作岗位。宋江择了一良辰吉日烧香与义士们一起起誓,愿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此后梁山好汉时常下山劫掠上任官员和一些欺压良民的暴富小人的财物。
重阳节将近的时候,不曾下山的宋江再次大排筵席,慰劳好汉们,宴席间,宋江作了一首《满江红》让乐和唱,曲中提及的招安令武松和李逵深感不耐烦,李逵更踢碎桌子以示不满,宋江大怒,喝令众人捉去斩首。
李逵此刻的忠心之言让宋江顿时清醒过来,忆起当初在江州之事,且念在他与李逵之间的情谊及李逵的忠心和众兄弟的劝阻,饶了李逵。之后到了年末,宋江留下上东京去的灯匠的九华灯后以白银二十两打发了灯匠们,再而点在晁天王孝堂内。闻之京师的元宵庆祝活动非常热闹,不顾兄弟劝阻非要去看。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但它比之《三国演义》,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扩展资料
水浒传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
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
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