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分就能上二本”,究竟暴露了什么问题?
287分就能上二本,暴露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区域失衡问题依然凸显。
近日,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公布,分数话题再度成为热议焦点。据媒体报道,黑龙江高考本科线再创新低,二批线低至287分,甚至被戏称为“高考移民圣地”。而同样使用全国乙卷的河南省,理科二本线为409分,文科二本线为465分,对比十分明显。
这一现象,其实是各省市之间高考分数线差异现象的一个缩影。面对各省市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的现实矛盾,古代科举取士和民国高考录取中名额分配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追求区域公平的实践经验可被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从历史发展看,按区域分配名额对于维护区域公平,具有现实合理性。面向未来,作者建议从三个方面思考改革方向:一是在“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相对平衡的支点。二是优化招考制度,使区域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逐步达到公平合理的状态。
三是加强高校建设,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录取分数线的调整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度大,影响也大,既不能只追求考试公平,也不能完全倒向区域公平。
教育资源特点:
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是指公众受益的特性。公众受益是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体现。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这是人们对教育的利益属性和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事实上也是人们从利益归属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教育运行规律的基本概括。
维护教育的公益性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是在制定涉及教育的法律法规时,要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首先考虑以教育资源的投入使用方式来确保公益性的维护。
教育资源的公益性的实现,是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也是教育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教育的产业属性是与工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变化紧密相关的。
同时,也应看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群体,具有多重性、类别性、动态性和交错性。教育的属性并不是单一的,它既有传统观念的社会公益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但两者并不对立。教育资源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