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怎么计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23:00~1:00是子时,中午11:00~13:00是午时。旧时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这里的时间是午时三刻钟,就相当于现在的11:45。
古代时辰的划分
子时23:00~01:00;丑时01:00~03:00;寅时:03:00~05:00;卯时05:00~07:00;辰时07:00~09:00;巳时0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